
要说没有地外文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毕竟我们探索宇宙的时间还不到百年。
可能,对于宇宙来说,地球上最先进的探测器也只是它的玩具而已。
不过,有科学家提出,地球人类离地外文明生物,只差捅破三层窗户纸。
都是哪三层呢?

2023年12月,日本隼鸟2号带回的"龙宫"小行星样本揭示惊人事实:其中某种含水矿物的晶体结构,和南非35亿年前地层中的沉积岩完全吻合。
这意味着地球早期的水,很可能来自数万次小行星"快递"。

更颠覆认知的是欧洲空间局的发现:67P彗星上的"重水"比例比地球高出三倍,这就让传统彗星送水理论有点站不住脚了。
现在科学家把目光投向即将在2029年擦过地球的小行星阿波菲斯,计划用探测器捕捉它表面脱落的冰屑,这将是人类首次现场检测"宇宙送水车"的货品成分。

通过分析月球背面的撞击坑,MIT团队重建太阳系往事。
45亿年前,木星凭借它的巨大引力,把十几颗原始行星撞出轨道。地球在这场"天体大逃杀"中至少改变过9次运行轨迹,直到找到现在的宜居带。

澳大利亚出土的44亿年锆石晶体,记录着地球早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5℃的证据。这暗示它曾长期徘徊在火星当前轨道附近。
正是这段寒冷期,让地球表面凝结出最早的水冰层。
地球就像个不断换宿舍的大学生,直到找到带独立卫浴的房间才安定下来。

波士顿大学的实验团队成功在模拟早期地球环境的容器里合成了氨基酸,却始终无法激活这些分子形成生命。
转机出现在对非洲陨石的分析,2017年坠落的陨石携带的磷化物,它的分子构型竟然和现代细胞膜成分高度相似。

今年初,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130亿光年外的婴儿星系中,捕捉到氰化氢分子的光谱信号。
这种构成RNA的关键物质,在宇宙诞生后5亿年就已遍布星际空间。
这证明生命原料在宇宙早就已经广泛存在,我们可能都是宇宙级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根据这三层“窗户纸”,科学家认为,只要确认了水的星际运输路线,就可以划定可能存在液态水的星球范围。
如果破解了行星轨道变迁规律,就能推算出系外行星宜居带位置。
而解析生命原料在宇宙的分布,则可以建立外星生物检测标准。

所以,如果真的破解了这三个问题中的其中一个,我们没准真的能找到地外生命。
就是不知道,如果真的找到了,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大家觉得呢?
-END-
信息来源:
1.NASA《太阳系动力学演化模型(2024修订版)》第27页轨道迁移模拟数据
2.《自然·天文学》2023年11月刊-《基于锆石同位素分析的古地球温度重建》3. 日本JAXA隼鸟2号任务最终报告(2021)-第15章"龙宫小行星含水矿物分析"4.美国西南研究院《小行星撞击输水模型(2023)》:公式3.7给出每秒撞击面积与输水量关系5. 《科学》杂志2024年3月15日刊-《实验室合成生命的最新困境》专题报道6.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数据库:2017年陨石SAU 00197的磷化物检测记录7.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数据发布平台-2024年1月观测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