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血糖高了别瞎折腾!我花 2 年试过的 4 个土办法,现在全家都在用!

大家好,我是 @糖友老陈,确诊糖尿病前期整整两年了。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空腹血糖 7.2 的报告时,我跟老伴说 "赶

大家好,我是 @糖友老陈,确诊糖尿病前期整整两年了。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空腹血糖 7.2 的报告时,我跟老伴说 "赶紧买跑步机"" 以后家里只烧白粥 ",结果折腾一个月,血糖反而像坐过山车 —— 直到跟着内分泌科主任做了半年饮食管理,才慢慢摸到门道。

今天把自己踩过的坑、试过的招,凝成四条实实在在的经验,咱糖友之间不玩虚的。

一、先治 "心病":别让坏情绪成了降糖路上的 "隐形杀手"

刚确诊那会,我每天盯着血糖仪能看二十遍,半夜醒了都要测一次。

有次社区体检遇到老同事,人家随口问句 "你咋瘦了",我回家就跟老伴发脾气,结果当天餐后血糖飙到 11.8。

后来医生给我看了张图:焦虑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直接让胰岛素 "罢工"。

我的 3 个自救小招:

床头贴张 "情绪 - 血糖对照表":

把每天生气 / 焦虑的时间、事件,和对应的血糖值记下来,现在一看就明白:上周跟儿子视频吵架后血糖高了 2.3,比多吃半碗米饭影响还大!

每天跟着手机做 "呼吸操":

就像咱们年轻时做广播体操,吸气 4 秒、憋气 2 秒、呼气 6 秒,每天三次,现在只要感觉心里发慌,赶紧找个椅子坐下来做一套,比喝降压茶还管用。

捡起 30 年前的爱好:

我年轻时爱钓鱼,这两年重新买了渔具,每周六早上跟老伙计去湖边,一坐就是半天。鱼钓多钓少不重要,就图个心无杂念 —— 现在发现,钓鱼那天的血糖总是特别稳。

二、吃对比少吃更重要:我的 "三色碗" 吃饭法

刚开始我以为控糖就是 "饿肚子",结果饿得头晕眼花,反而忍不住半夜加餐。后来营养师教我用 "碗" 来控制:拿家里常用的陶瓷碗,分成三份 ——

1/3 装杂粮饭:糙米、燕麦、红豆提前泡好,用电饭锅蒸,比白米饭耐嚼,但吃完两小时血糖不会像坐火箭;

1/3 装肉和蛋:水煮蛋、清蒸鱼、凉拌豆腐换着来,记得别吃皮,鸡皮鸭皮全剥掉,血脂也跟着稳当;

1/3 装绿叶菜:菠菜、油麦菜、西兰花,水煮后滴两滴橄榄油,撒点盐和芝麻,刚开始觉得没味道,现在吃惯了反而觉得清爽。

两个关键细节:

吃饭顺序改一改:先喝半碗清汤(别喝勾芡的),再吃菜吃肉,最后吃主食。有次家里来客人,我按这个顺序吃,同样吃了两块红烧肉,血糖居然没超标;

备个 "控糖调味盒":把桂皮、迷迭香、黑胡椒这些天然香料磨成粉,炒菜时撒一点,不用多放盐,味道还丰富,老伴都说我厨艺变好了。

三、别单打独斗:我靠 "三人小团队" 扛过最艰难的 3 个月

刚确诊时觉得丢人,不敢跟朋友说,结果有次在家晕倒,还是老伴发现的。

后来在社区医院加入了糖友小组,现在我们三个人:我、对门张叔(糖尿病 10 年)、我闺女,组成了 "控糖铁三角"——

张叔当 "技术顾问":他教我用手机 APP 记录饮食,现在每天拍照上传三餐,张叔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昨天那碗面条汤太多,下次少喝两口";

闺女管 "远程监控":她在手机上装了共享血糖仪,我每次测血糖她都能看到,上周我偷偷吃了块月饼,她半小时内就打电话来 "批评";

每周一次 "家庭控糖日":全家跟着我吃一天杂粮饭,闺女负责做无糖版蛋糕(用代糖和燕麦粉),老伴负责拖地监督我饭后散步,现在全家人的体检指标都变好了。

四、运动要 "挑时间、讲节奏":我的 "餐后百步走" 升级版

刚开始学年轻人跑马拉松,结果有次空腹晨跑差点摔在路边。现在我总结出适合咱们中老年人的运动法:

抓住 "黄金 40 分钟":每顿饭后休息 20 分钟,然后下楼遛弯 40 分钟,速度不用快,跟老伴边走边聊,走到微微出汗就行。小区里的梧桐树都被我们数遍了,现在看到第几棵树该转弯都记得;

加个 "小动作":每天早晚各做 10 分钟靠墙静蹲,膝盖别超过脚尖,双手抱胸,刚开始只能坚持 20 秒,现在能蹲 2 分钟了。肌肉变结实后,明显感觉走路更稳,血糖也更容易控制;

牢记 "三不原则":

不跟年轻人比步数(现在每天 6000 步就够)、不空腹运动(兜里随时装块无糖饼干)、不运动后马上测血糖(医生说要等半小时,避免假性低血糖)。

现在我的空腹血糖稳定在 6.2 左右,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状态好了 —— 敢跟老伙计们下象棋了(以前一着急血糖就高),敢带着孙子去公园玩了(以前怕体力不够)。

其实血糖高并不可怕,就像咱们过日子,急不得、慌不得,得一点点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法子。

最后想跟刚确诊的糖友说:别盯着数字发愁,把每天的三餐吃好、把该走的路走好、把心里的疙瘩解开,日子顺了,血糖自然就跟着顺了。

咱们一起慢慢调,日子长着呢!

(注:以上为糖友老陈个人经验分享,具体方案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