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智能化转型:眼镜行业在智能眼镜的推动下正经历变革,从早期探索到爆款产品,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呈现“百花齐放”,多个厂商纷纷布局。发展潜力:类比TWS耳机的发展路径,技术创新催生爆品,推动渗透率和市场规模增长。随着AI大模型、光学显示技术迭代及近视/散光人群增加,行业拐点加速到来,未来智能眼镜有望替代传统眼镜。投资逻辑:看好智能眼镜成为AI最佳载体,重点关注标的包括康耐特光学、博士眼镜、明月镜片。重点公司分析
博士眼镜:零售渠道龙头,门店扩张至530家,计划通过可转债融资扩至700家以上。以华南、江西为主,直营门店占比高。毛利率60%+,净利率约10%。与华为、Rokid、雷鸟等合作,较早切入智能眼镜线下渠道。明月镜片:国产镜片龙头,市场份额销量国内第二,销售额第三。主打二线及下沉市场。高折镜片和功能性镜片占比提升,推动毛利率升至60%,净利率达25%。关注前沿技术,合作推进中。康耐特光学:外需主导+技术领先,70%收入来自海外,受美国关税影响有限。高折镜片占比33%+,价格和利润率随折射率提升。与海外消费电子大厂推进项目,歌尔光学入股20%赋能产业链。行业现状与驱动因素
市场规模:全球眼镜市场约1400-1500亿美元,中国约800-900亿人民币,CAGR5%-8%。近视率上升推动需求增长。竞争格局:零售端分散,CR10<10%;生产端集中,cr5超50%。龙头包括依视路、蔡司、明月等。增长驱动:功能性需求(防蓝光、离焦镜、老花镜升级)、政策支持(青少年近视防控政策加码)。智能眼镜技术演进
技术路径:从眼镜+耳机结合到光波导显示,支持实时翻译、导航等AI功能。未来将发展3D交互和MR混合现实。产品分类:无显示/无摄像、有摄像/无显示、有显示/有摄像、AR观影眼镜。产业链:上游(光学元件、传感器、AI芯片)、中游(代工、系统集成)、下游(品牌商、渠道商、镜片商)。未来趋势与风险
增长催化剂:2024年Q2小米AR、雷鸟带显示版本发布;Q3 Meta、三星、华为、字节等大厂新品预期。关键挑战:重量、续航、多功能需平衡;消费者接受度需贴近普通眼镜形态。风险提示: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功能痛点未解决。结论
智能眼镜行业处于爆发前夜,类比TWS耳机成长路径,未来2-3年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建议关注康耐特光学(技术+海外合作)、博士眼镜(渠道)、明月镜片(国产替代)。催化剂来自大厂新品发布及AI功能落地,需跟踪技术突破和消费者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