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医六经辨证,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病,老中医一次讲清

伤寒论把人体外感寒邪,导致阳气盛衰的变化过程,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三阳三阴病,形成了六经辨证。先来说三阳证,根据寒邪入

伤寒论把人体外感寒邪,导致阳气盛衰的变化过程,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三阳三阴病,形成了六经辨证。

先来说三阳证,根据寒邪入侵人体,与正气相抗争的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病。

太阳病,这是外感病初期阶段,正气与邪气抗争于肌表。又分为太阳中风症和太阳伤寒症。太阳中风症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表现,是因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所致。太阳伤寒证则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主要是由于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引起。

阳明病,多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里化热,导致胃肠燥热亢盛。分为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等,是热邪弥漫全身,未与糟粕结聚。阳明腑证以潮热、谵语、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脉沉实等,是邪热与肠中糟粕互结,腑气不通。

少阳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又未入阳明之里,处于半表半里之间。主要表现为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要特征,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脾胃失和所致。

再说三阴病,根据阴寒程度的轻重,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厥阴病。

太阴病,多因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或外感寒湿之邪,直中太阴。

主要表现为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为主要表现,为脾阳不振,寒湿内盛,运化失司。

少阴病,是伤寒病变后期,全身阴阳衰惫,以心肾为病变中心。可以分为少阴寒化症和少阴热化症。少阴寒化证常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是心肾阳气衰微,阴寒独盛。少阴热化证可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心火独亢。

厥阴病,是伤寒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等复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主要症状,反映了肝木乘脾土,上热下寒等病理状态。

分享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03
用户13xxx03 2
2025-03-20 15:27
[点赞][点赞][点赞]
依然像昨天
依然像昨天 2
2025-04-30 13:30
目前没有哪种医学是完美的!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慢性疾病,非器官性疾病,西医药治疗方式大多以抑制缓解症状,让人长期服药为主,各种副作用及并发症,套娃式坑钱!看众得分清治疗症状和治病根本,拖到最后严重了,不是割一刀的事儿,人财两空啊!各位,身体才是最根本的,身体好,百病消……小病别拖到后期,用中医的理论“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如果已经得了大病重症请去正规医院,中医也不是全能的,科技医疗对于症状缓解,急症,生物病毒类,重症吊命等还是不错的……祝各位用好各种优势的医疗技术,长命一百二十岁[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