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故事的时代、精神

怀霖济物 2022-12-01 14:39:03

水浒传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小说,水浒传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年代(公元1100 - 1125 年),宋徽宗赵佶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书法家与画家,留下了些意境很高的作品。他酷爱艺术,在位的时候,成立翰林书画院,也就是宫廷画院,他大约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唯一的一位,把绘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他喜欢奇花异石,崇信道家思想,所以自称是道君皇帝,在水浒传中,就有好几次提到圣上道君皇帝,后来元朝的丞相脱脱帖木儿撰写【宋史】,写到了【徽宗记】,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这个干什么都行,就是当皇帝不行的艺术家皇帝赵佶,把整个的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最后,发生了所谓的靖康之难,北方的强权金国,攻陷京都汴梁。金国把宋朝的两个皇帝,徽钦二帝,还有朝廷以及宫廷的二千多了俘虏,统统拉到了金国当时的上京会宁府(今天哈尔滨附近的阿城),徽钦二帝等人,身披羊皮,行牵羊礼,跪祭于金太祖完颜阿古打的宗庙,祭拜之后,在干元殿拜谒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阿古打的弟弟),金太宗对于跪拜在下的大宋王朝皇帝,给了一个新的封号,叫做昏德公,客观而论,把赵佶这样的昏君皇帝,叫做昏德公,倒也真是一针见血,恰如其分,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同金太宗的。

这就是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时代背景,当政的是一个艺术家皇帝昏德公,昏君的身边,必然是一群老老小小的坏蛋,政府在一群坏蛋的统治之下,必然到处都是贪腐的官僚,社会黑暗、良民无以为生。

我在少年的时候看水浒传,看的是水浒好汉的功夫与豪情,我现在看水浒传,看到了很多新的内涵,看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大有不同,好似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差别在哪里呢?少年时我看到的只是武打明星,现在我看到的是水浒传故事的精神,我们先来简单说说水浒传成书的经过,综合各家的考证,水浒传最早的雏形是,大宋宣和遗事里的宋江与三十六将落草为寇的故事,所谓的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之后很多的传说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到了元朝施耐庵集撰了各家民间传说,明朝罗贯中加以编修,形成了明朝嘉靖年间的百回本与一百二十回版本,包含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朝廷决定以寇制寇,派去征战四方,最后好汉们一个个或死、或残、或走、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自杀、整体的下场十分的凄惨。

清朝初年的才子金圣叹(公元1608-1661),不认同招安、征战、折戟凋零的概念,所以他把水浒传作了修改润色,并且把招安等情节完全腰斩删除,形成了一个七十回本,这个金圣叹的七十回本,一直广泛流传至今,有了三百多年。

所以水浒传的成书,是几百年的集体创作,也流传了好几百年,一本书集合了集体的智慧,又能够广为流传这么长久,一定有它的理由,到底能让这本书真正持久的内涵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水浒传故事中,生动的描述了中国官场问题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到今天,都还存在,也许形式有所差异,但是本质完全相同,所以我写了以下的一对楹联,形容我前后几次看水浒传武松故事的不同心得:原来只知道,武松展现打虎豪强光辉,天下无双,拳脚间大显雷霆威风,现在才注意,水浒描述当时社会黑暗,古今如一,笔墨中深藏辛酸滋味。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