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来欣赏诗人-杜甫

怀霖济物 2022-12-02 09:02:39

我们经常会去欣赏一首诗,觉得这首诗写得真好,然后附带的提到,写这首诗的诗人是某某人,我们所欣赏的主体是诗,诗人的价值,是因为他写了这一首诗,所以我们常常会说,唐诗欣赏,或是宋词欣赏。我们所欣赏的重点,是作品,是诗、是词。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唐朝的璀璨文化,就是来欣赏诗人,诗人是我们欣赏的主体,他的作品,只是依附在他的性格与际遇之下的,自然而然出现的衍生物。

一个伟大的诗人,必然有他的平凡性与特殊性,他的平凡性,使他的作品,能够得到很多很多人的共鸣,他的特殊性,成就了他的伟大,中国的大唐王朝,有一个非常平凡,又是非常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有趣的是,就是因为他的生活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他的诗、他的作品,才最清楚的说明了老百姓内心的感慨,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

杜甫的平凡与伟大,十分奇特的结合在一起,杜甫不像李白,不像白居易、也不像苏东坡,杜甫在世的时候,籍籍无名,杜甫的作品,引起别人的注意,是在他逝世四十多年之后的事了。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但是却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就是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籍籍无名,他才可以一辈子,都是以贫苦百姓的身份写诗,因为他一辈子都是清贫不遇,他的作品,才得以终其一生,一以贯之。

有的诗人,譬如杜甫早年的好朋友,写边塞诗的高适,就是官越做越大,但是再也写不出好诗了,所以,杜甫个人的不幸,反而能够提供杜甫足够的历练与感慨,杜甫最伟大的一个特点是,他的一生,从生到死,不断的在写诗。而且他这一生写的诗,都有很清晰的年代记录,他的诗,反映了一代历史,因为他一生潦倒,所以他一生的诗作,代表了整整一代离乱社会的百姓心声。

杜甫诗的影响很大,超越了李白,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杜甫的诗,与老百姓的生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是很喜欢杜甫的作品。因为杜甫的作品,不够潇洒、不够豪放、甚至不够优美华丽,当然更谈不上帝王气象,不过,年龄渐长,就会越来越喜欢杜甫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诚恳而深刻,是真正的现实人生。,杜甫的诗,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是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于诗歌的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认为,写诗的精神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闻,诗的精神,不应该是在于文字的雕琢与虚无的呻吟,好的诗歌作品,就应该要有社会关怀。

所以白居易的作品,一则浅白易懂,一则充满了社会关怀,浅白易懂,与当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相呼应,诗的内容要有社会关怀,就是受到杜甫的影响,杜甫的十三世祖先,是西晋的名将杜预,其实我是先知道杜预,后来才知道杜甫的。

为什么我对杜预的印象很深呢?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就是【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换句话说,杜预一出场,打了几场战争,东吴的孙皓投降了,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就结束了。

这个终结三国故事的杜预,就是杜甫的老祖先,杜预不擅骑射,是个儒将、也是有名的历史学家,杜预征服东吴,完成统一大业,靠的是他的智识与谋略,而不是冲锋陷阵的骑射功夫,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杜甫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都说明了杜甫对于先世传统的自豪。

我想这种诗是吾家事的定位认知,对于杜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创作精神支柱,如果没有这种自我定位、没有这种让自己自豪的力量来支撑自己,恐怕也很难持续不懈的进行一辈子的诗的创作。

一直到了杜甫的晚年,杜甫还感叹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可见杜甫感觉自己的创作之路,是相当孤寂的,知音不是很多,到最后,杜甫也只能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做自我安慰。

换句话说,杜甫说,文章是千秋万岁的事业,他也没法管,但是文章的好坏得失,自己心中有把尺,自己会做好自我的要求与评量,一个艺术家孤寂的创作生涯,一定要有他的足以支撑的精神力量,常常这种支撑力量,是来自于某种的自信与自豪。

杜甫年轻的时候,是很用功读书的,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过,对于成为一个诗人文学家来说,只是读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生活的阅历与眼界,所以从二十岁起,杜甫开始漫游天下。

唐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唐朝的诗人,都会去漫游天下,当时的社会,漫游天下似乎是文人很普遍的一个行为,我想,当时的社会必然是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机制,让这些文人可以解决他们的交通与生活问题,似乎整个的社会,都很鼓励文人、知识分子去行走天涯、结交朋友、进行文化串联。

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的知识精英,也很乐于行走天涯,不以为苦,在那个交通不便、金融收支工具不是很发达的古早年代,大唐王朝是以什么样的机制,使得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清狂少年,可以壮游天下呢?我想,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总之,杜甫的漫游生活是游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杜甫的青年时期,也享受了青春游荡的生活乐趣,我想,对于文学的创作者来说,青春不虚度,是个很重要的生活经验。

杜甫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三十三岁的时候,漫游到了洛阳,杜甫在洛阳,发生了一件中在国文学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事,就是杜甫与李白,这两位中国最著名的诗人,在洛阳相会了。

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这次的会面,让杜甫兴奋极了,这一次的会面,也使得杜甫写李白,写得特别的真情动人,杜甫是这样写李白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两句话: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出自于杜甫的诗【春日忆李白】,后两句话: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出自于杜甫的另一首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总体而言,杜甫在很多首作品中,都提到了李白,我们把这四句话放在一起,李白飘然不群的个人风采,与浪漫无俦的诗文魅力,实在是被杜甫形容得生动而透彻,后来李白被贬到了贵州夜郎,杜甫想念李白,写下了两首十分感人的诗【梦李白】,我们可以来看看两首诗: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从这些诗作,可以看得出来,杜甫思维的细腻与多情,杜甫对于人生的际遇的看法,是很悲情的,杜甫的【梦李白】诗中,想象李白可能已经险遭不测,所以用了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哀伤诗句,实际上,李白当时还是在贵州过着贬居生活。

杜甫【梦李白】诗中,说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实这几句话,用来形容杜甫后来的自己,格外的恰当。

诗文作品,与人生的际遇耦合有很大的关联,李白之能与杜甫相会,是刚巧在那一年,李白得罪了当朝权贵,皇帝给了李白一笔资遣费,请李白离开长安。

据说,李白得罪的是权贵不是别人,是杨贵妃,皇帝要李白为杨贵妃写诗,李白喝了酒,写下了著名的诗【清平调】,诗中有这样两句话: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两句话是把杨贵妃比拟成了西汉末年不祥的皇后赵飞燕,把唐明皇比成了昏庸的汉成帝,杨贵妃很不高兴,于是唐明皇下令对李白赐金放还,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把诗仙李白赶出了京城长安。

历史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在李白离开长安十一年之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皇帝与贵妃仓皇出走,在马嵬坡发生了悲剧,贵妃与明皇,一个是婉转蛾眉马前死,一个是君王掩面救不得,杨贵妃终究还是步上了赵飞燕的覆辙。

所以,诗仙李白的可怜飞燕倚新妆,倒真是提前给了杨贵妃一个警讯,喝酒写诗的李白,也算是看事深远了。

因为李白写了赵飞燕的诗送给杨贵妃,才被迫离开长安,因为李白离开了长安,才有了李白与杜甫的会晤,因为有了李白与杜甫的会晤,杜甫后来才能写出【梦李白】的动人诗篇。

很多事情的演变,都是因缘际会、环环相扣,也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这次李白与杜甫的相会,在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带给杜甫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李白的作品中,却看不到关于两人会面的痕迹。

我推想,李白当时是名满天下的文坛前辈,杜甫是以充满了敬仰与崇敬的心情来看待李白的,我想象,在两人会面的过程中,李白是痛饮狂歌、高谈阔论,杜甫则是努力的从李白的言谈文章中吸取养分。

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有些气愤,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李白的诗说得很清楚,对于屈意承欢,讨好权贵的事,他是做不来的。

杜甫则是写下了两句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总结了他所看到的诗仙豪放不羁的人格形象。

李白描述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描述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诗人,浪漫的谪仙李白,与多愁善感的社会诗人杜甫,在交会的历史时刻,果然留下璀璨精彩的诗篇对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