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于振甲从七品“芝麻官”起步,靠着一只烂鞋底、一张大嘴、两个烧饼,最终成就了一代名臣之路。
对于振甲既气又笑的康熙
在《天下长河》中,于振甲是一个“日三省吾身”的理学先生,就连康熙面对正襟危坐的于振甲,也只能徒呼奈何,用“倔种”两个字评价他。
康熙对于振甲这样实心任事的官员,还是赏识多于恼怒的,但廉吏不等于能吏,康熙喜的是于振甲的“廉”,恼的却是于振甲的“倔”。
靳辅对于振甲的评价
靳辅也看好于振甲的名臣潜质,但是于振甲近乎陈规戒律一般的格物知事、谨守本心,让靳辅也是恨铁不成钢。
其实在御书房的时候,康熙问靳辅为何不在黄河大坝上,杀掉于振甲立威,靳辅对康熙说了一句肝胆相照的话:
“于大人是爱护百姓的好官,我只是想给皇上留下一个可用之人,他能够成为一代名臣。”跟随康熙二十多年的靳辅,只用简单的寥寥数语,就道破了于振甲身上的名臣底色,可见靳辅识人眼光之准。
于振甲用一只“烂鞋底”震撼了康熙
于振甲誓死守护桃源县的黄河大堤,致使三省百姓受灾,因此康熙对于振甲是起了杀心的,但是于振甲心性耿直,丝毫不惧康熙的威压,还让康熙哭笑不得。
面对康熙的质问,于振甲眉毛都没动一下,就振振有词地说,守堤护坝是为了桃源县的百姓,就连索额图也对于振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个性敬服不已。
康熙面对这个油盐不进的“倔种”,干脆晾在一边冷处理,于振甲因为康熙爱搭不理的态度,苦闷不已,但是他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最后于振甲竟然把自己的一只“烂鞋底”,落在了御书房,当康熙看到于振甲的“烂鞋底”,内心还是极为震撼的,进一步看清了于振甲的本色。
最后康熙不拘一格用人才,还是把于振甲由七品县令拔擢为四品道台衔,并让于振甲到北灾三省按察,从这里能看出康熙对于振甲的为官为人,还是欣赏更多一些的。
很快于振甲就回报了康熙对他的这份信任,在巡视三省和救灾过程中,于振甲亲力亲为、不畏生死,任劳任怨在一线。
“两个烧饼”释放于振甲的名臣本色
在《天下长河》中,于振甲虽然为人固执到有些迂腐,但是于振甲一心只想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于振甲进京觐见康熙,有不少京师官员为了巴结于振甲,纷纷到报恩寺去拜会他,为了躲避这些人,于振甲带着三儿从报恩寺跑了出来。
后来三儿饿了想吃烧饼,但是于振甲没带钱,恰在此时康熙的旨意到了,实在没办法的于振甲,便跟传旨的人借钱,想买两个烧饼。
传旨的人随手拿出一锭金子给予振甲,结果唬得两袖清风的于振甲不停摆手,连说这金子就是借了也还不起,不如不借。
若是平常之人,跟传旨的人借钱,肯定没有人这么做,或者不敢去做,但是于振甲毫不在意,可见其性格中迂阔和憨直可爱的一面。
传旨的人看着尴尬又引人发笑的于振甲,对着身边侍卫一招手,侍卫立刻会意,向烧饼摊主走去,脆脆地扇了摊主一巴掌,随后夺过烧饼篮子给了于振甲。
这让于振甲感到震惊,因为他并不赞同皇帝身边的人如此鲁莽行事,于振甲的第一反应,本能地跑过去扶摊主,并答应买烧饼一定要给钱。
结果烧饼摊主吓得一溜烟地跑了,无论何时何地,于振甲总能发乎于心,实实在在地呵护百姓小民,这就是他为官的本色。
从于振甲断案看,他是一个能吏
堂堂七品桃源知县,在闹饥荒的时候,只能吃红薯叶充饥,断案时都是有气无力的模样,县衙里唯一的差役,就是他收养的侄子三儿。在母亲状告儿子不孝顺、偷偷给儿媳妇吃鸡蛋炖鸡肉一案中,于振甲在了解案情之后,把自己那只下蛋的母鸡捉来,给了当事人母子。
并且交代儿子和儿媳要多孝敬老人,同时告诉儿子去河工干活挣钱,回头把鸡和鸡下的蛋还给他,可见于振甲不仅通达世故,而且还懂得权变。
在平民贩卖私盐一案中,李观察抓到一名贩卖私盐的平民,于振甲见此人确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老实人,只不过是因为家里人患病没钱医治,想办法挣点治病钱。
于振甲的断案方式,就是命令小贩往县衙外面跑,看他能跑多快,结果小贩转身就不见了踪影,实际上这是于振甲动了恻隐之心,放生计艰难的平民一马。
等平民跑得没有踪影了,于振甲告诉李观察,卖私盐的人都跑了,这案子没法审了,等着把他抓回来,再继续审案,这就是从大处着眼、不失理法的于振甲。
总结
历史上的于振甲先后出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官职,特别是在靳辅病逝之后,临危受命接任河道总督一职。
于振甲终其一生,深受康熙信赖,两袖清风、身无长物,穿着旧官袍、脚蹬掉底靴,这就是一代名臣的风骨和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