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火车轮渡》
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通车后止步于长江北岸,与江南铁路无法连接。当时津浦铁路运量激增,宁浦火车轮渡的渡运能力有限,
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通车后止步于长江北岸,与江南铁路无法连接。当时津浦铁路运量激增,宁浦火车轮渡的渡运能力有限,且两淮煤炭外运任务较大,仅靠裕溪口港水运不能适应需求。1958年,国家考虑在芜湖建设长江火车轮渡,利用淮南线、宁芜线分流津浦线运量,于是将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撤销的武昌火车轮渡段迁至芜湖,成立芜湖轮渡段,开启了芜湖火车轮渡的建设。
1958年8月5日,芜裕长江火车轮渡建设指挥部成立。8月10日,芜湖至裕溪口火车轮渡破土动工,历时80天,在南北两岸建成高、中、低水位的栈桥码头6座,配置“安徽”号、“北京”号2艘内燃机渡轮,10月31日,“北京”号渡轮载运第一列货车首航。这一时期的轮渡是简易轮渡,渡运能力有限。1959年初,决定移址新建火车轮渡,历经多次变动,直到1985年5月竣工,称“芜二轮渡”,原“芜裕轮渡”停用。1986年6月2日,首次渡运合肥至厦门的旅客列车,渡运能力大大提高。2000年9月30日,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芜湖火车轮渡完成历史使命,停止运营。
起初,芜湖火车轮渡码头简易,渡轮小且运力低,随着发展逐渐改善。到80年代,码头扩建,渡轮升级。渡轮长达130多米、宽17米多,甲板上有三股轨道,可拉载27节车厢。栈桥总长200多米,靠岸一端高度固定,靠江一端设有跳板梁与渡轮衔接,还设有配套升降机械,可随长江水位涨落自动升降。此外,岸上还建有待渡线、轮渡站以及与正线连接的铁路等配套设施。
在运营期间,芜湖火车轮渡主要承担货物运输,也有少量旅客列车运输。运输的货物包括皖南山区的木材、毛竹等运往北方,淮北、淮南的煤炭运往南方,以及工业用品和生活用品等。鼎盛时期,芜湖轮渡码头有5艘渡轮,分别为“北京”号、“上海”号、“江苏”号、“金陵”号和“芜湖”号,但一般只开动2条渡轮,其余备用。如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渡轮过江单程需13分钟左右,但完成整个调渡、装运、往返过程要花1个小时。如遇恶劣天气,时间会更长。据统计,通航42年,总计航渡338960渡,共渡车5235494辆,2000年6月15日创下日渡车1299辆的历史最高纪录。
芜湖火车轮渡建成后,沟通了安徽、江苏、江西三省铁路交通,是华东铁路南北第二通道的重要节点,对华东地区的经济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结束了长江两岸铁路分割的局面,大大缩短了安徽南北的铁路运输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往来。
芜湖火车轮渡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其栈桥旧址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得到保护。如今,栈桥旧址静静伫立在长江之畔,与芜湖长江大桥、芜湖长江三桥同饮一江水,成为芜湖这座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生动例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