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六十岁后,还有异性接近你,一般都是这3个目的

人到暮年,若有异性主动靠近,切莫只被表面现象所迷惑。01人越老,但"桃花"却可能越多,这是人生的怪现象。

人到暮年,若有异性主动靠近,切莫只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01

人越老,但"桃花"却可能越多,这是人生的怪现象。

你有没有发现,不少老年人退休后反而异性缘变好了?特别是那些有稳定退休金、家境不错的老人,常会遇到异性的热情搭讪和主动接近。

这种现象背后,最常见的动机便是经济利益。

人到晚年,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唾手可得"的目标。尤其是那些丧偶或离异的老人,更容易被盯上。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老年人谈恋爱,宛如古宅失火,无可救药。" 这话虽然尖刻,却道破了老年人容易陷入感情骗局的心理弱点。你渴望温暖与陪伴,对方却只在意你的养老金和房产证。

有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遇到比自己小12岁的女子主动示好,热情似火。短短三个月,就被骗走了50多万元退休金和积蓄。对方连一张借条都没留下,转身消失得无影无踪。

晚年的感情要靠情绪支撑,但更要靠理智守护。 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对那些突然出现、过分热情的异性。

02

第二种动机是寻求照顾和依靠。

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自理能力减弱,找个伴侣互相照顾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需求往往是不对等的。

有些人接近你,主要是看中了你的"照顾价值"——或许你身体健康,能照顾人;或许你有医疗资源,能提供帮助;又或许你子女孝顺,愿意一起赡养。

"久病床前无孝子",更遑论非亲非故之人愿长期照顾你。 若对方身体状况明显比你差,又无经济来源,还盛情邀请你"共度晚年",就要多长个心眼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晚年特别渴望安全感和稳定的生活。这种心理需求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打着"互相照顾"的幌子,实则是寻求单方面的依靠和照料。

古语有云:"知人知面不知心。" 交往初期的甜言蜜语和热情可能只是暂时的,一旦关系确立或财产共享,态度转变也就在所难免。

03

第三种动机是排解寂寞。

随着年龄增长,朋友圈逐渐缩小,子女忙于工作,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孤独。这时,有人陪伴聊天、散步、吃饭,确实能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但寂寞不是爱情的理由,一时的情绪依赖更非长久之计。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就是典型例子。丧偶后的寂寞让他急于寻找伴侣,结果被一个又一个女人利用,不但赔了钱财,还伤了亲情。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情感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满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盲目投入感情未必是最佳选择。

晚年交友要讲究"亲疏有度、远近得当"。可以有知心朋友,但不必急于确立亲密关系;可以互相照应,但财产最好分开管理;可以情感交流,但要保持适当距离。

04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晚年遇到真爱的可能性。但要明白,真正的情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平等基础上的,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索取和利用。

要分辨对方动机,可从这几点观察:

一看经济态度。对方频繁谈论经济话题,打听你的退休金、存款、房产情况,甚至提出经济上的要求或建议"共同规划未来",多半别有用心。

二看交往速度。真情需要时间培养,若对方过于急切地推进关系,提出同居、结婚等重大决定,很可能另有目的。

三看家人态度。子女对父母的感情问题通常较为敏感。若家人一致反对,至少值得暂停下来重新思考。

现实生活中,能一见钟情的概率很小,能白头偕老的概率更小。感情需要经营,更需要智慧。 不要让晚年的情感成为人生的遗憾。

知己难寻,真爱更稀,与其仓促牵手,不如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