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
曾经,小语种仿佛自带高端、精英的标签。
现在小语种的光环正日渐黯淡,甚至高考录取分数线都在逐年下滑。
小语种是怎么被抛弃的?
小语种专业可不是能随便混的专业,其淘汰率在30%至60%之间。
而计算机专业相对来说好“混”一些,只要顺利毕业,基本都能找到工作。
但小语种专业若只是想混个毕业证,那可不行,一旦入行被发现水平欠佳,整个行业圈子都会知晓,就业基本就没指望了。

要记住,小语种的圈子很小,若有水平不足的人混入工作行列,砸了他人招牌,整个行业都会有所耳闻。
小语种衰落的根源,与学历价值贬值的原因相似,皆源于过度扩招,全然不顾社会实际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小语种专业,市场已然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许多盲目跟风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其能力远未达到实际要求。
国内又有多少小语种本科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呢?
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几十年前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学生们早已苦不堪言。
但有些现状我们却无法改变,只能无奈接受。
掌握小语种的人深知,单纯精通一门外语而无其他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只是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成不变地学习,那无异于慢性扼杀人才。
在外语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往往不会只专注于外语学习。
如今,区域国别研究已升级为一级学科,从宏观角度看,这是响应国家号召之举,但实际上,这只是小语种的一种自救方式,因为从业者确实难以涉足其他领域。
不懂行的人可能会说,学小语种可以进入外交部或成为同传译员。

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做到顶尖都不会差。
更何况,外交部并非人人向往的理想之地,它更像是一座围城。
至于同传译员,如果有精力去从事其他行业,收入肯定会远超同传译员。
当然,以上观点都是基于现实考虑,不涉及情怀因素。
但现实已经让很多人感到压力山大,逐年下降的分数线就是考生用脚投票的结果。
如果国内高校的外语体系再不进行深刻反思,恐怕迟早会坐吃山空。
大多数时候,语言只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甚至连一项技能都算不上。
小语种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单独来看毫无价值。
在国内的日企中,本质上与私企没有太大区别。
虽然高层管理层可能有一些常驻当地的日本人,但中低层员工几乎都是中国人。

也就是说,即便企业的整体规划遵循日本总部的布局,但具体的人员管理、岗位要求以及工作内容,实际上是由中国领导层按照中国的方式来管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小语种专业进入企业有什么优势呢?
你不会编程,不会做会计,也不适合从事人事工作。
你的小语种经历最匹配的工作可能是给日本管理层当文秘,或者作为日语营业对接日本客户。
然而现实情况是,文秘岗位通常不缺人,而一线业务岗位工资低且辛苦。
明白了吗?对于国内的日企而言,HR在招聘时并不将掌握日语视为必要条件。
会编程、有会计证书或具备其他更具技术含量的职业经历会更受欢迎。
学习小语种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且要达到流利程度实属不易。
小语种专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匮乏,尽管小语种毕业生数量不多,但市场需求量有限,众多行业和领域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不大,且不少岗位对小语种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学习小语种的人数增多,许多人通过自学或培训提升了小语种能力,这使得小语种毕业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由于就业机会少、竞争激烈,许多小语种毕业生只能从事基础翻译或外贸等工作,这些工作的薪资待遇普遍不高,难以充分展现小语种专业的价值和优势。

小语种人的出路何在?
说实话,把它当作兴趣副业还可以,但作为主业就得谨慎考虑了,因为不确定性太大。
对于个人而言,最好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不仅要精通小语种,还要掌握英语和其他专业知识,如经济、法律、政治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多选择和竞争力。
也要努力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定位,不要盲目跟风学习小语种,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小语种及方向。
例如,某些小语种在特定地区或行业中有特殊需求或机会。
掌握语言不应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它不过是种工具。
若未能将其运用于实际活动中,这工具便如闲置之物,毫无价值可言,也无法创造价值,其拥有者自然难以因此获得经济回报。
对于学习语言之人,或许在校园里能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但步入就业市场,这项能力就显得颇为空洞,缺乏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或产生价值的硬技能。
从就业角度考虑,掌握一门切实可用的技能才是关键。
语言能力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靠它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