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这几个月,曾豪言要在百日内结束俄乌冲突,如今时间过半,他的停战外交却在盟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尽管特朗普试图以“断供”施压乌克兰让步,但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持续军援,正让他的停战承诺沦为“空中楼阁”。
“断粮”逼停战,泽连斯基“软硬不吃”月初,特朗普在白宫与泽连斯基激烈交锋,威胁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和情报共享,逼迫对方接受停火谈判。迫于压力,泽连斯基临时松口参加沙特会谈,并勉强同意“30天临时停火”。特朗普立刻将此包装为外交胜利,甚至与普京频密通话,试图推动美俄直接谈和。
然而,特朗普的乐观被泽连斯基的“补丁条款”击碎。恢复军援后,泽连斯基突然加码停战条件:要求乌克兰领土“寸土不让”、加入北约并获西方驻军。这无异于公开打脸特朗普——停火成了泽连斯基的谈判筹码,而非真心妥协。
德国“反水”:欧洲的算盘打醒了?正当特朗普孤注一掷拉拢俄罗斯时,德国突然宣布“不看美国脸色”,将向乌克兰提供新一轮军事援助。这批援助包括装甲车、自行高炮等装备,虽数量有限,却给了泽连斯基“壮胆剂”——即便美国撤退,德国仍会撑腰。
分析指出,欧洲国家的强硬姿态实属“政治无奈”。对德法而言,停止援乌可能得罪国内支持对俄强硬的选民。法国总统马克龙若松口,极右翼政党将趁机上位;德国新政府若放弃援助,极右翼选民可能进一步崛起。与其冒险,不如继续“打援助牌”,哪怕经济已濒临崩溃——德国制造业因制裁俄罗斯元气大伤,民众生活成本翻倍,但政客们仍选择“苦百姓,博政治分”。
德国的“空头支票”:撑不了台面讽刺的是,德国的“挺乌决心”经不起推敲。最新援助中,24辆装甲车勉强够装备一个营,炮弹储备甚至可能不如俄军单日消耗量。欧洲其他国家更捉襟见肘,马克龙的承诺多是“画饼”,小国援助更是杯水车薪。特朗普显然看穿了欧洲的虚弱。他近日公开批评欧盟“只会添乱”,并将停战希望寄托于与普京的“大交易”。但若欧洲持续搅局,特朗普的百日承诺或将化为泡影——毕竟,没有盟友配合的停战,不过是场“独角戏”。此刻的俄乌战场,已从军事对抗演变为一场复杂的地缘博弈。特朗普的“停战剧本”能否上演,不仅要看普京脸色,更要看欧洲政客们能否在选票与和平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乌克兰,或许正在成为大国博弈中最无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