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教授警告印度:华盛顿憎恨中国,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的时候,直言不讳的警告印度:“美国对印度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的时候,直言不讳的警告印度:“美国对印度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杰弗里・萨克斯还拿出了中国作为例子进行“现场教学”,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可谓是“直击灵魂”。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憎恨,并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仅仅只是因为中国成功了。

美国不喜欢这个世界上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存在,而中国就是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还是一个顶级的竞争对手。

今天的中国正在无数个领域超越美国,例如5G,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远距离电力传输等等等等。

印度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十分成功的经济体,但是当这一天到来之后,美国对印度的态度不会比对中国更加的友善。这一点是注定的,因为特朗普不会向印度的制造业敞开大门,即便印度向美国打开农业市场,因为特朗普的核心主张,就是低成本产业不能摧毁美国的本土产业。

因此特朗普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印度的诉求,那就是让印度取代中国,因为那等于制造了第二个中国,对美国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印度最大的潜在盟友,其实反倒是中国。因为印度和中国,事实上是不存在核心的冲突的。

很多人认为,中印之间的边境争端,就是核心冲突,还是化解不了的那种,中印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其实这种想法很无趣也很低级,领土问题是我们不能让步的底线,但是对于印度而言,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印度只是为了塑造自身民族主义,而“空想”出了中国这个敌人,又凭空制造了中印边境冲突。

印度的核心诉求,在于南亚霸主和印度洋霸主,这两点诉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完全冲突。

现在的南亚霸主是谁?是美军在马尔代夫的海军基地,不是中国,所以印度崛起之路上最大的对手,其实是美国。

那么为什么印度还要亲近美国呢?

答案是印度打不过美国,又没法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像中国一样稳定自身,所以必须“曲线救国”,交恶中国,讨好美国,从而在夹缝中求生存。那么如果有朝一日,美国真的成为了“夕阳帝国”,印度这样的所谓“亲密盟友”,绝对就是第一个捅刀子的。

那么印度如今和中国闹得这么难看,以后真的还有办法能收场吗?

其实未必不能,我们早年和印尼也有领海冲突,因为印尼的排华事件,在很多网友眼中,印尼至今还是我们的“世仇”。但是事实上,印尼现在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打得火热。而中印尼之间的领海重叠问题,现在也被双方淡化,被各退一步了。

既然和印尼都能实现和解,中印之间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实现和解呢?

国与国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为先,冷战时期,中日蜜月期的时候,我们甚至是支持日本收回北方四岛,反对苏联帝国主义的。这话放到现在,有人信吗?

笔者不是印吹,但是我们也应当面对现实,印度的崛起是一种必然,作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印度还远未达到其发展上限,虽然这个国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放在宏观视角来看,印度独立建国以来,始终都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这一点是得到除了中国网友之外,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承认的,为什么中国网友不承认?不是因为印度不发展,而是因为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所以我们不认为印度的发展是“发展”。或者说,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意看到印度发展。

教皇方济各这几天去世了,但是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的好:“不要觉得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挑战。”

对于这个世界上多数国家,甚至是对于美国不包括上层资本家的大多数民众而言,一个强大的,富强的中国,绝对是一件好事。然而如今我们之中的一些人,把印度,印尼,或者越南之类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也视作一种“挑战”。

这难道不是走上了美国的老路了吗?

我们中国的例子已经证明了,遏制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对发展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能的,美国憎恨中国,是因为我们成功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因为别人成功了,就去憎恨他们,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就如同杰弗里・萨克斯说过的那样,美国的一些政界人士总是希望美国是世界第一,我们不需要有这种想法,我们需要的是和合作共赢,需要的是双赢共赢,一些美国政客害怕中国超越美国,威胁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这种心态是错误和危险的。

这句话放在我们中国身上,其实也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好在,我们的决策层是清醒的,我们数十年来的平等外交,其实现在已经开始结果,如今胡塞武装在红海没事就炸船玩,炸完美国船就炸欧洲船,唯独不难为中国船只,为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看得起人家,我们愿意尊重他们,而这恰恰就是我们中国在百年苦难中,所得不到的。

参考资料:

《高端访谈丨杰弗里·萨克斯:“美国遏制中国的企图不可能成功”》 新华网

《杰弗里·萨克斯再次强调:“美国优先”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但很遗憾在特朗普任期内看不到转变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