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甘肃服务区热水器被加装围栏”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引发网友激烈讨论。视频中,一台热水器的水龙头下方被铁质围栏围住,上方贴着“禁止洗刷,仅供饮用”的提示。拍摄者“幸福的小马哥”吐槽道:“大暖瓶接不了,小水杯不够喝,这是在为难司机吗?”
短短几天内,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质疑服务区管理“形式主义”,有人心疼长途司机连口热水都喝不上,还有人追问:“为什么非要加围栏?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随着舆论持续升温,官方终于出面回应。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网友想象的复杂……
4月22日,央广网记者联系到涉事服务区的运营方——甘肃通美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解释,被加装围栏的热水器并非普通设备,而是具备净化功能的高成本热水器,专门用于解决部分国道服务区水质差的问题。
“有些地方的自来水杂质多,直接烧开饮用口感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安装净化热水器是为了让司机喝上放心水。”工作人员无奈表示,但部分司机却用这些净化水洗衣服、擦车、甚至泡脚,导致真正需要喝水的人排长队也接不到。
更令人头疼的是,净化热水器的维护成本极高。频繁的超负荷使用导致滤芯更换周期缩短,每年额外增加数十万元支出。“我们贴了提示标语,但效果有限,最后才想到加装围栏。”
事件曝光后,甘肃省高速公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展开排查。安全环保部部长郑荣向记者透露,共有7座国道服务区的热水器安装了围栏,全部位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并未出现类似情况。
这7座服务区分别为:
1. 什社服务区
2. 泾川停车区
3. 河桥停车区
4. 古浪停车区
5. 石岗墩停车区
6. 黑河停车区
7. 清泉停车区
目前所有围栏已拆除。”郑荣强调,服务区在卫生间洗手池配备了免费生活热水,完全能满足洗漱需求,“净化水仅供饮用,是出于健康和资源合理分配的考虑。”
尽管官方回应清晰,但网友的争论并未停止。评论区俨然分成两派:
支持方:“净化水成本高,用来洗衣服确实浪费!”
“见过有人用桶装10升水带走,后面的人怎么办?”
反对方:“围栏治标不治本,不如多装几个热水器。”
“司机跑长途不容易,喝热水还要‘钻栏杆’,太心酸。”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矛盾在全国多地服务区都存在:“有的地方热水器限时开放,有的要求刷身份证接水,本质都是资源分配难题。”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的普遍痛点:
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净化热水器 vs 普通自来水,成本相差5倍以上。
节假日客流高峰时,一台热水器日均服务超500人,远超设计负荷。
文明使用与监管成本的博弈
甘肃某服务区曾试点“扫码取水”,但因老年人操作困难被叫停。
安排专人值守?每年人工成本增加超20万元。
地域差异带来的服务标准落差
东部发达地区服务区热水器普及率100%,而西部部分服务区仍依赖燃煤锅炉。
“与其争论围栏该不该装,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建议。
面对舆论压力,甘肃省高速公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三项改进措施:
硬件升级:年底前为30座高客流服务区增配双模式热水器(净化+普通)。
智能管理:试点“红外感应限流装置”,单次接水超500毫升自动暂停10秒。
人文关怀:在货车停车区增设24小时热水保温桶,配备一次性纸杯。
“我们会在显眼位置公示用水须知,也希望司机朋友们互相体谅。”郑荣说。
从“围栏风波”到快速整改,这场争议暴露出公共服务中一个永恒的命题:有限的资源如何满足无限的需求?
或许答案不在“堵”或“放”的极端选择里,而在于:
更精细的设计(比如分区域供水)
更透明的沟通(比如公示成本数据)
更包容的共治(比如设立“司乘监督员”)
下次当你路过服务区,接过一杯热水时,不妨想想:这温暖背后,是无数人努力平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