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港乐季和宝岛季形成巨大的区别,《声生不息·家年华》显然更加包容和开阔。
正如在首期节目中,主持人何炅所说,按照他对“家年华”的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因此,《声生不息·家年华》必定更多的有对家与国的表达,从平凡人的情感与人生,到对英雄的赞美和歌颂,从战争年代记忆的追述,到对新时代精神的抒发。
而首期节目的播出,也让人们看到了制作单位的努力和用心。
在谭维维和宋亚轩以一首听后让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的《山河图》开场,前辈歌手“神侃”而新生歌手“尬聊”的一段颇为“现实主义”的真人秀后,《声生不息·家年华》首期节目便从中国流行歌曲的历史科普中开启了。
应该说,这样的科普,兼具故事性、趣味性与知识性,这种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历史脉络与源流的考据、梳理与阐述,即紧紧贴合“声生不息”的主题,又与“家年华”的内涵紧密相关,因此,相当重要。
这也等于给这一季打好了基本的框架,接下来,就是要以各个年代、各种风格的中国流行歌曲给它注入血液,使其真正的生动、鲜活与焕发生机。
所以,中国流行音乐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哪些代表歌曲,以怎样的方式予以呈现,恐怕是节目组最头疼的问题。
选曲是否会不够代表性?是否会顾此失彼?这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充分考量了节目制作单位平衡的技巧、斡旋的能力与内在的智慧。
在首期节目,包括香港的古巨基与台湾的王心凌在内的数位歌手,以十几首或合唱或solo的歌曲,对“家年华”作出了自我的阐释。
从胡彦斌、张淇以摇滚形式改编的红歌,到陈楚生、郁可唯“本色出演”的央视春晚的经典《相约一九九八》,到毛阿敏重新演绎的九十年代初的热播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再到陈楚生虐心的演唱《一封家书》,整个《声生不息·家年华》的首期节目,基本上就在红色歌曲、春晚经典、荧屏金曲与年代潮流中切换。
这样的安排,应该说合乎情理,毕竟中国流行音乐历史悠久,涵盖面极广。
但却似乎并未突出重点,急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使整场节目的歌曲连贯性不足,结构松散,不能成一体系,而不够丰满与充实。
也使节目的中国流行音乐历史框架的架构,没有得到对应歌曲的有力支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