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人造太阳”再创奇迹,航拍视角下酷似“行星发动机”!

一、科幻照进现实:从《流浪地球》到合肥科学岛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场景震撼了全
一、科幻照进现实:从《流浪地球》到合肥科学岛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场景震撼了全球观众。那些高耸入云、喷射蓝色火焰的庞然大物,不仅是人类对生存的孤注一掷,更是对能源革命的终极想象。而现实中,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竟在中国合肥科学岛悄然成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科学家们称为“人造太阳”,其航拍视角下的环形结构,宛如科幻片中的未来科技图腾,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人类能源革命的边界。

2025年1月20日,EAST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1亿摄氏度高温下实现长达1000秒的“高质量等离子体燃烧”。这一成就不仅让中国站在全球聚变能源研究的巅峰,更让世界看到“终极能源”商业化的曙光。

二、破纪录背后的“亿度千秒”: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998、999、1000!”当大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1066秒时,EAST控制大厅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这一刻,中国科学家们用了十余年、超过15万次实验的积累,将人类可控核聚变的极限推向新高度。

为何“亿度千秒”如此重要?太阳的核心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而EAST需要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并维持足够长时间以实现可控聚变。千秒量级的突破,意味着聚变反应首次接近“自我维持”的临界点,为未来聚变堆的稳态运行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形容:“这就像在磁约束的‘笼子’里驯服一群‘野马’,既要让它们狂奔,又不能让它们脱缰。”

技术的极致融合:EAST装置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五大极端条件于一身,内部近百万个精密部件协同运作,支撑起近2000项专利的辉煌成就。例如,其真空系统的真空度仅为地表大气压的一千亿分之一,而超导磁体线圈的制造公差需控制在毫米级,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中国科研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三、航拍下的“行星发动机”:下一代聚变堆的“中国造”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夸父”园区,一座半径14米、高17米的巨型超导磁体系统正在组装。这座名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的装置,被赋予神话中“追逐太阳”的寓意,旨在为下一代“人造太阳”研制“发动机”。

施工进展与未来蓝图:

国产化率100%:相比EAST的95%国产化率,CRAFT将完全实现自主设计制造,核心部件如超导线圈、第一壁材料等均由中国团队攻克。全球最大实验平台: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的CRAFT,将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平台,目标直指2035年建成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国际合作中的中国角色:中国不仅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重要参与者,更承担了9%的核心部件研制任务。例如,ITER的“防火墙”第一壁部件由中国团队全球首创,耐受温度达上亿摄氏度。

四、人情味叙事:科学岛上的“夸父”群像

在科学岛,有一群“与太阳赛跑”的人。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也有“90后”“00后”的新生力量。

钟武律:从“驾驶员”到领航者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被同事称为“人造太阳驾驶员”。他每天的工作是操控等离子体的“磁笼”,确保上亿摄氏度的火球稳定运行。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打破纪录,而是让聚变能点亮千家万户。”

文伟:与“巨无霸”共舞在“夸父”园区的厂房里,副研究员文伟正指挥吊装数十吨重的超导线圈。他笑称:“这些‘橘子瓣’(线圈形状)比我的孩子还难伺候,但想到它们能推动人类能源革命,所有的熬夜都值了。”

龚先祖与宋云涛:拥抱瞬间的泪水当EAST突破千秒纪录时,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与宋云涛紧紧相拥。这对搭档合作了20年,经历过无数次失败。龚先祖说:“每一次实验都像在刀尖上跳舞,但中国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

五、未来已来:三十年后的能源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核聚变专家段旭如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人类有望用上聚变能。”若这一愿景实现,世界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变:

能源自由:1升海水提取的氘,通过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原料近乎无限。环境友好:无温室气体排放,放射性废物极低,堪称“终极清洁能源”。星际梦想:聚变能或将成为深空探测、星际旅行的核心动力,让《流浪地球》的科幻场景照进现实。东方超环,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从EAST到CRAFT,从合肥科学岛到国际热核聚变舞台,中国“人造太阳”的故事,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曲人类挑战极限的赞歌。正如网友所言:“中国科幻的背后是中国制造,而中国制造的底气,源自这些默默耕耘的‘追光者’。”

当航拍镜头掠过科学岛,那座环形装置在晨曦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迈向“能源自由”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