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市场、跳广场舞,总能看到不少阿姨顶着同款“西蓝花头”或者厚重齐刘海,明明精心打理过,咋就透着股说不出的老气?

最近一篇《5种“自以为时髦,实际油腻老气”的中国式大妈发型》火了,网友翻出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对比,直喊“原来不是妈妈变土了,是发型拖累了气质”。

文章里提到的5种发型,几乎覆盖了中老年女性最常踩的“雷区”。

先说“西蓝花头”——满头细碎小卷,像极了超市里卖的西蓝花。

这种烫发方式其实是十几年前的流行款,那时候“卷越多越洋气”是主流审美,但现在看,密集的卷度不仅让头型显大,还容易暴露发量稀疏或头皮出油的问题。

有阿姨吐槽:“刚烫完挺蓬松,洗两次就打结,像顶着团乱草出门。”

再看厚重齐刘海,很多阿姨觉得“能遮额头皱纹”,结果却成了“装嫩翻车现场”。

整齐的“一刀切”刘海把脸横向切断,短圆脸阿姨一梳这发型,脸直接圆成“满月”;下颌线松弛的阿姨更惨,刘海压得低,反而让下垂的轮廓更明显。

有网友晒出妈妈的对比照:“以前露额头时大气得像女企业家,剪了齐刘海倒像在演‘装嫩奶奶’,看着至少老5岁。”

最尴尬的是“一刀切朵拉头”和夸张盘发。

前者源自老剧《重案六组》,直线条的短发本是干练标志,可放到现在,生硬的发尾和松弛的下颌线一对比,反而衬得脸更方更宽;后者则是“用力过猛”的典型——盘得过高过紧,发饰闪得刺眼,活像“时刻准备登台表演”,日常出门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至于劣质假发,更是“塑料感灾难”:颜色和真发差了三个色号,发尾硬得像钢丝,网友调侃:“远看像戴了顶‘会动的帽子’,近看连发缝都对不上。”

这些发型为啥“吃力不讨好”?

根本原因是审美观念和时代脱节了。

过去,中老年女性追求“显精神”“显发量”,所以偏爱“卷多、刘海厚、盘发紧”;但现在的时尚趋势更强调“自然感”“氛围感”——头发要松而不乱,线条要柔而不僵,连白发都能成为“优雅符号”。

美发师李姐在社区开了20年理发店,她最有发言权:“以前阿姨们一来就说‘给我烫最卷的’,现在慢慢懂了——‘微卷比小卷显高级,层次比厚度显年轻’。”她举了个例子:上周有位62岁的张阿姨来剪发,以前总烫“西蓝花头”,现在改成了耳下短直发,发尾带点内扣,“显脸小不说,走路时头发轻轻晃,看着像50出头的”。

网友们也在评论区“支招”:“我妈以前总染黑头发,结果发根一长,黑白分界像戴了顶‘帽子’;现在她不染了,银发剪个利落短发,配条珍珠项链,邻居都夸‘有气质’。”“别总盯着‘减龄’,优雅比装嫩更重要——头发服帖点、颜色自然点,比强行学小姑娘梳刘海强多了。”
年龄不是美的终点,是另一种绽放的起点其实,这些“显老发型”背后,藏着中老年女性对美的渴望——她们怕被时代落下,怕被贴上“老气”标签,所以拼命追赶年轻时的审美。
但美从来不是“装嫩”,而是“接纳自己,找到最适合的状态”。
文章里推荐的知性短发、锁骨发、齐肩发,正是“适合大于流行”的典范。
知性短发层次丰富,发尾带点弧度,既保留干练感又不失柔和;锁骨发长度刚好到锁骨,直或微卷都能修饰肩颈线条;齐肩发可扎可披,发尾内扣能悄悄“收住”下颌线。
再加上“接受银发”和“垫高颅顶”两个小技巧——前者减少染发损伤,后者用发根蓬松喷雾或吹风机倒吹,轻松营造“头包脸”的年轻感。
社区里的王阿姨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以前总为白发焦虑,每周染一次头发,结果头发干枯得像草;现在她剪了齐肩微卷发,白发和黑发自然交织,“理发师说这叫‘盐系发色’,反而成了特色”。
她笑着说:“以前总怕别人说我老,现在才明白——大大方方做自己,比啥发型都强。”
年龄从来不是美的敌人,不敢尝试、不愿改变才是。
那些被“显老发型”困住的阿姨们,缺的不是变美的心,而是一双发现“适合自己”的眼睛。
或许我们该多给她们一点耐心——就像她们年轻时教我们系鞋带那样,陪她们找找“新发型”,聊聊“新审美”。
毕竟,每个年龄段的美,都值得被认真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