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凌晨两点,本应是城市最为静谧的时刻,在云南昆明呈贡区乌龙街道,却陡然爆发出了那犹如撕心裂肺般的呼救声。一家两层的商铺,在那浓烟以及火光之中,轰然地崩塌了。八条性命,从年迈的老人到稚嫩的孩童,在这一瞬间便被那熊熊大火所吞噬。
这场火灾的惨烈,不仅在于死亡数字,更在于遇难者是一家人,他们或许是店主,是维修工,是深夜仍守在店铺里的普通劳动者。悲剧背后,一个令人感到压抑的问题再次浮现出来:为何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商铺火灾,总是不断地重演“灭门”这般惨烈的案件呢?
根据官方通报,起火商铺主营电动自行车维修,经营者一家长期在店内居住。
这种“前店后宅”的“二合一”模式恰好正是无数沿街商铺的实际状况——在狭小的空间里,塞满了电池、轮胎、维修工具等,这些都是极易引发火灾的物品,显得杂乱无章。而且自行连接的电线凌乱地悬挂在头顶之上,逃生通道却被各类货物紧紧封堵,几乎无法通行;一家人的床铺紧靠着工作台,生活与工作彻底混为一体,毫无区分。
而类似这样的场景,绝不是碰巧发生的:2021年,在内蒙古,一家百货店铺因为楼道着火,致使5人死亡,13人受伤;2022年,在广西一家商铺由于取暖器使用不妥当,导致3人不幸丧生的悲惨事件;2024年,在江苏宿迁,一家电动自行车店突然发生火灾,6人因而丧失生命……每一份事故通报,都让人觉得好像以前见过,每一组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曾经很幸福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
表面看商户为了节省成本违规住人,时还将电线胡乱连接起来,这两个情况是直接的诱因。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在生存压力与安全成本的博弈过程中,弱势群体常常会被逼迫着,不得不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
小本经营的店主,并非不知晓风险,可在面对那高昂的租房成本以及微薄的利润之时,他们只得将店铺那逼仄的夹层,当作自己的栖身之所。
更让人觉得可笑又无奈的是,在一些地方,消防检查只是浮于表面,罚款竟然成了“应付了事”的一块遮羞布。这种情形,清楚地显示出部分区域在消防安全监管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漏洞,没有真正意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只是把罚款当作一种混日子的手段,却忽视了真正去改进的必要性。
四川自贡九鼎大楼火灾之后,32名公职人员被追究责任,19名责任人被刑事拘留,这凸显出了监管链条的中断——倘若日常的排查真能够做到“像渔网般细致、没有遗漏角落”,又怎么会让隐患变得如此严重且难以消除呢?
火灾发生后,昆明市委紧急地部署了相关工作,全市迅速开展起,安全隐患的大排查行动,着重强调,整治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以及堵塞消防通道等一系列问题。
这固然是必要的举措,但是“事后雷霆”是否能够根治顽疾呢?真正的出路在于将安全成本转化为民生保障。
比如说社区能够给小微商户安排费用不高而且比较集中的住宿地方,这个时候,政府得提供电气线路改造方面的资助;消防培训不能只是停留在“演练表演”那种形式上,而是要依据商铺的特性,规划出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呈贡区最近实行了校园消防辅导员制度,要是把类似的模式推广到商铺群体当中,也许就能打破“检查时整改,检查后恢复原样”这种不好的循环。
每当火灾发生之时,总有人感慨“倘若当初”。不过若安全意识仅仅停留在悲剧过后那瞬间的警觉,这样下一个“倘若”定会降临。商铺火灾所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它焚毁的不单是财物,更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漠视。当八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只是一份整改通知书,我们是否该深思:安全并非是一道选择题,而是生存的一道必答题?
你身边的商铺存在“三合一”乱象吗?若发现火灾隐患,你会选择举报还是沉默?欢迎留言讨论,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或许你的每一次发声,都能阻止一场未知的悲剧。
(本文数据来源:昆明市呈贡区应急管理局通报、国家应急广播案例、四川省纪委监委通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