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7月6日,浙江定海,中国近代史上陷落的第一座城池

博故 2022-08-11 22:04:11

公元1840年6月28日(清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在广州、厦门等地进行发炮挑衅,但在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严密防守下,未有所得。英国舰队继续北上,剑指浙江定海,即舟山群岛一带。

舟山今为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临东海,西靠杭州湾,北接上海市,堪称浙沪门户之所在。公元738年8月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设立翁山县,此为舟山立县之始。公元771年(唐代宗大历六年)浙江临海人袁晁起义,连陷浙东诸州县,并一度占领翁山,翁山县因此被撤销。公元1073年(北宋神宗熙宁六年),日后的名相王安石在鄞(yín)县(今宁波鄞州区)任县令,上奏朝廷重置县治。宋神宗批准这一奏请,在旧翁山县地重置县治,名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扼杀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清廷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舟山等处居民被迫离乡远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统一台湾后颁布“展海令”,并于次年在宁波设立浙海关,舟山一带渐兴。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匾额,“海定则波宁”,以祈“海波永定”。1688年置定海县,原定海县改名镇海县(今属宁波市镇海区和北仑区)。

1987年3月14日,定海县改为定海区,隶属于舟山市。

定海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早早的便为英帝国所觊觎。1793年9月14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一行,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代表英帝国提出六项请求,其中便有开舟山为商埠的条款。在前往北京的行程中其途径定海,称定海是“东方威尼斯”,有利于英国商业活动的开展,起了租借之心,遭到乾隆皇帝的断然拒绝。

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子爵给海军少将乔治·懿律、海军上校查理·义律及海军部勋爵专员们的信和训令,声称要派遣远征军到中国海,“第一步行动封锁珠江口”,“第二件事占领舟山群岛”,“最后去渤海湾”。认为舟山“需要加以永久占领”。军队撤离的条件“是准许大不列颠臣民在那些岛屿上获得类似澳门的租借地”。义律1840年2月21日(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九日)在澳门给英海军少将弗莱得里克·梅特兰的信说:“扬子江、大运河以及舟山群岛对面那些最富裕地区的内陆航运贸易等于全欧洲贸易的二分之一”,英国占领舟山群岛中的某个岛屿后,“第一步措施无疑将是宣布它是各国船只进出的自由港和建立适中而自由的关税”,“在安全的军事基地上建立一个大不列颠商业中心”。侵略之心昭然若揭。

1840年6月21日(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及海军准将戈登·伯麦率战船30余艘、兵4000余名驶抵澳门,6月28日起封锁广州珠江口。之后侵犯广州、厦门等地,英军虽未得尺寸之地,但因中国水师糜烂,亦无力阻扰英国舰队北上。

1840年7月2日(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四),英舰队驶至舟山海面,英舰威里士里号(炮74门)、康威号及鳄鱼号(炮各28门)、拉尼号(炮20门)、巡洋号(炮18门)、阿吉林号(炮10门)、武装轮船马达加斯加号、阿脱兰脱号及10余艘双桅运输船,计26艘舰船,载英国皇家第十八、二十六、四十九步兵团,孟加拉志愿连,2个工兵连、2个炮兵连(大部来自印度马德拉斯),约3000余人,侵入定海港。次日,闯入五奎山,二舰直犯衜(古同“道”)头港。初六,定海知县姚怀祥与中营游击罗建功登威里士里号舰进行交涉。

姚怀祥(1783-1840),字斯征,号履堂,福建侯官(今闽侯)人。面赤颐丰,体貌奇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起,历任象山、龙游、嵊县知县。二十年五月,调定海知县。

1840年定海图

姚怀祥面对英国人的大舰巨炮言道:“我为守土之臣,当示无畏”。径登敌船,诘问来意,因语言不通,双方“笔谈”。英国人拿出先前早已经拟定的《致定海县令书》:

大英国特命水师将帅子爵伯麦,敬上书定海县主老爷知悉:现奉大英国主之命,委以大权,率领海陆军士前来住此,特意登岸,占据定海及所属各海岛。该岛居民,若不抗拒本国将军,大英国家亦不欲加害其身家产业。夫粤东大吏如林、邓等,旧年行为无道,凌辱大英国主特命之正领事义律,及英国其他臣民,故非占据,当无办法。现今本国船只派兵保护一切妥当,是以老爷必须即便将定海所属各海岛,及其炮台,一体投降。若投降则可免于杀戮,否则本将帅统领应即用战法夺据之,且递书委员惟于半个时辰内俟候启复。若此时完了,老爷不投降,又并不肯启复,则本将帅统领即行开炮轰击岛地及其炮台,并将率兵登岸,此启。定海县主老爷阅览。

一千八百四十年七月四日(即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五)。

英军发出了赤裸裸的战争威胁,姚怀祥知抗议无果,返城备战,一面派人向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浙江提督祝廷彪请援,一面与舟山镇总兵张朝发商议守战之策。

张朝发(?—1840),字骏亭,本籍福建惠安人,行伍出身。幼随父徙居福建福鼎秦屿镇(今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道光十九年(1839),由台湾水师协副将调任定海镇总兵。

两人分头行动,姚怀祥守县城,张朝发领兵2000守港口,并于衜(古同“道”)头街至半路亭设兵防守,因兵力不足,又派典史全福往乡村招募乡勇数百人协同守城。

1840年7月5日(清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下午二时,英国舰队首先炮击定海城,总兵张朝发在衜(古同“道”)头港指挥抵抗。因“时承平久,兵不习战,仓率应变,闻炮声多畏缩”,张朝发左腿中炮身受重伤,救送镇海,当晚便重伤不治身亡。接替其指挥的游击罗建功、守备龚配道逃走,守军溃退。英军登陆占东岳宫山,印度马德拉斯炮兵、工兵及一个步兵团,连夜逼近城墙400米处,用4门野战炮和榴弹炮,向城内轰击。

1840年7月6日(清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八),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凌晨南城角被轰塌,在此坚守待援的姚怀祥,见事不可为,加紧安排群众疏散。不久,英军攻破东门,定海陷落已不可避免。姚怀祥退至北门普慈寺前,过成仁祠,挥泪说:“此古人殉难处,亦我舍生取义之所”,遂投梵宫畔之万公潭自杀死节,时年仅58岁。典史全福持刀与英兵肉搏,砍死英兵一人后血洒海疆,壮烈牺牲。浙江定海陷落。

投入这次战斗的英国陆军有皇家十八团、三十六团、四十九团各一部、以及孟加拉志愿兵团共 3000余人。

战后,道光帝降旨褒扬恤典,对姚怀祥子弟“恩予世袭绅民”,为“云骑尉三代”“恩骑尉世袭”。怀祥与全福褒称为“定海双忠”。怀祥次子宝训扶柩回籍安葬于福州北门。定海土庶皆白衣哭送,并于万公潭建碑纪念(定海镇鳌山),王丕显作记。绍兴府知府徐荣鸠资“建祠之于(杭州)西湖吴山以祀”,附祀全福。在今舟山市定海区镇鳌山海山公园有“姚公殉难处碑”。

张朝发则被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当做替罪羊,将定海失守责任都推在张朝发一人身上,按丢城失地律,本拟将其处斩。道光帝不明就里,竟然在诏书中严厉斥责张朝发,并拒绝给予他赠官、谥号,甚至不允许其灵柩返回家乡安葬。直到咸丰即位后,张朝发的冤情才得以昭雪,并被追封为武显将军,灵柩由儿子护送回闽安葬。张朝发故乡福鼎人民在太姥山下的瓜园村岩角亭建“浙江定海总兵张朝发墓”,墓前植“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挽碑以为纪念。

英军入城时,清军营书记李昌达投方河殉职,其妻房氏相随,定海民众佩感其心,在方河处凿井三口,名留方井,立“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碑”,寓意千古流芳。

浙江定海,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陷于外敌之手的城池,但定海人民抗争的怒火从未熄灭,坚壁清野,自发的袭击侵略者,俘获英军数名。

1841年2月24日(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四),以释放被俘英军为条件,英军撤出定海,退往澳门。但同年9月15日(清道光八月一日)英军卷土重来,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打响。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