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里有间谍”的讨论,现在应该搞清楚争论的焦点。
这个话虽然是董明珠说的,一开始反对的矛头确实也是针对董明珠的,比如胡锡进就公开要求董明珠道歉,说她的说法违背国家政策,对海归群体有伤害。
但是,这个问题的争论焦点,其实不在于董明珠言论是否恰当,更不在于董明珠如何用人,而在于从国家层面来说,海归能不能用,敢不敢用,以及怎么用。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海归能用、敢用,那就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要过分贬损海归群体。别说现在出了个“4+4董小姐”,就是出了十个,也不能因之否定整个海归群体。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海归不能用,不敢用,那我认为,干脆禁止留学,尤其禁止优秀的学生留学。中国不能把精英送给外国,是不是?给精英去留学,结果不用、不敢用,这图的是什么?何况留学还送出去了很多人民币。
显然,从国家层面来说,海归是能用的,是敢用的,是要用的。2024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说:
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而且,《意见》还说: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留学工作方针,建立完善覆盖全体留学回国人才的服务体系,努力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
“努力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这是中央的决定,表现了中央对海归的态度。

海归群体,虽然与本土人才相比,数量要少,但是从总量上看,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查了一下deep seek,得到结果是: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1978-2023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 740万人,其中约80% 选择回国发展,即累计海归人数超590万人。
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出国留学,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是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出国深造,985、211的都有。总之,海归群体不能不用,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不用海归,是愚蠢的,因为既把精英送给了外国,还倒贴出去大把大把的金钱。所以,不用海归,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人财两空。
所以,对于海归群体,不在于能不能用、敢不敢用,而在于怎么防范间谍。怎么防范间谍?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方法,国家也有国安部监督、调查。用人单位当然有权一概不用,但是对于国家来说,肯定不能宣扬一概不用。

华为可能是使用海归的典范企业。
据悉,华为的海归员工占比约为15%,根据公开信息,华为的15万员工中有20%是海归员工,即约2.25万人,此外,华为的5G团队中有43%的成员具有海外背景。
不仅大量使用海归,华为更是大量使用了外国高端人才,其中不乏美国人。
在这场争论中,有人指出,说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明确不用海归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这不代表国家排斥海归,不信就看看军队人才网的这个公告吧。

今年3月19日,军队人才网发布一个公告——《2025年第一批次陆军直接选拔招录军官公告》,说:
根据军队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全军统一部署,2025年第一批次陆军将面向社会直接选拔招录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补充军官岗位。
在“招录对象”中明确指出:
根据需要,可择优招录QS世界排名前200名国(境)外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军队院校(科研机构)无军籍应届毕业生。
看清楚了,还包括外国的“军队院校”!
军队用人,肯定更要注意防范间谍,这是谁都懂的。可是,解放军连外国军队院校的毕业生都敢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用人,连解放军敢用海归,“根据需要”当用就用,并没有说为了防范间谍而一概不用。
而且,这里提到了“QS世界排名前200名国(境)外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军队院校(科研机构)无军籍应届毕业生”,这是不是也说明,海归群体里有精英?

现在确实还没有出现钱学森那样的海归,但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是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吗?不是常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吗?
更何况,比不上钱学森就不可用了吗?做不了钱学森那样的大贡献就不用了吗?
钱学森时代的海归里就有混子,现在海归群体里可能混子更多。但是,这也不是排斥海归的理由。
有没有真本事,一试便知。况且,混子恐怕也不可能从QS前200名的大学里出来,单位用人肯定要先看文凭的。

总之,不应该用“间谍”对海归进行标签化、污名化,不能制造怀疑风气。否则谁都会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正如上面这位网友所说:如果是间谍,如今高呼支持董明珠最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