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不可能无期拖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巴黎多国会谈明确表态。由此可见所谓的美国斡旋俄乌冲突已经后劲不足。特朗普在18日公开讲话有退出调停的意图,也再次证明这一点。

按照美国的一贯作风,听话只能听一半。多次表明结束俄乌俄乌冲突,实际有暗度陈仓的意图。自从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始,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已经投入了300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占比达到了60%。

然而实际效果让美国非常失望,乌克兰这位扶不上墙的阿斗让其直呼玩不起。俄罗斯的猛烈攻势,从原本的克里米亚一直外扩到乌东两州,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比,让美国头疼不已。

特朗普的18日表态:如果谈判没有进展将停止斡旋。实际上在测试各方的反应,真实意图将在乌克兰投入的资源转向亚洲,完成他上任后的印太战略目标。
果然没错,特朗普话音刚落,俄露斯外长有了表态:愿意合作。一向老谋深算的俄罗斯自然也有自己的意图。俄罗斯是能源大国,收入主要靠出口能源。今年受到出口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能源收入和之前相比降低了34%。

所以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愿意何是缓兵之计,释放了和谈信号,既能缓解了西方对自己制裁的压力,也能分化了美欧的立场。

再来看看国务卿鲁比奥,他这几天晃荡在巴黎,搞了一个法德英三国会谈。有意思的是,德国近期被爆出通过印度中转获得俄罗斯的原油,而法国也是自顾不暇,国内的养老金问题使得他分身乏术,最终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逐渐丧失。

国务卿鲁比奥在巴黎搞的三国会谈,看似没有进展,实则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既是对马克龙一直主张的独立自主的主张牵制,又是对试探了欧洲盟友的团结。很显然结果让他失望了。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乌克兰突然宣布,在24日的时候双方签署矿产协议。看来美国对乌克兰这块肥肉是吃定了。

其实矿产协议的签订也不是偶然,乌克兰的锂矿储量50万吨,能制造2亿辆电动车,而美国车企正在为电池的原料发愁。更可笑的是签订协议的敲定是在三国会谈的前一天。

无疑是美国的筹码,理由很简单,如果俄罗斯的态度比较坚决就拉着乌克兰搞个资源联盟。如果愿意让步,矿产协议变成筹码。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体现出了美国的作风-和谈可以停,生意不能停。

这场危机的出路可能藏在矿产协议里。美国通用汽车已经派人进驻基辅考察锂矿,特斯拉则在敖德萨港圈了块地。这些商业动作暗示明显,华盛顿或许正在准备"B计划"。如果政治解决无望,就把乌克兰变成牵制俄罗斯的经济前哨。

这种转变既能兑现"支持乌克兰"的承诺,又不用继续填无底洞般的军援,对于精打细算的特朗普来说是笔划算买卖。只是苦了乌克兰百姓,他们的家园正在从战场变成跨国公司的资源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