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69年入伍,当了一名铁道兵,后来提干当了排长,怀念铁道兵生涯

1969年,我怀着青春的热血,告别家乡,踏上了参军的征途。没想到,我被分到了铁道兵部队,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失望。那时候

1969年,我怀着青春的热血,告别家乡,踏上了参军的征途。没想到,我被分到了铁道兵部队,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失望。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铁道兵不算“真正的兵”,打不了仗,只会修铁路、建桥梁。可后来,我用四年的努力提干成为排长,再到1983年营级干部转业,这段铁道兵生涯,成了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刚到部队时,班长带我们新兵到一个施工现场参观。一台台推土机隆隆作响,工地上尘土飞扬,几十名战士挥汗如雨地搬运石块、架设桥梁。我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哪里像是部队,分明是建筑工地!

班长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小子们,是不是觉得这活儿太苦?告诉你们,铁道兵干的活可不比上战场轻松。咱们修的每条路、建的每座桥,都是国之大动脉!”

从那天起,我开始明白,铁道兵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不是战场上的枪炮兵,但却是为国家基础建设流血流汗的“工程战士”。

1970年冬天,我们部队奉命修建一段穿越深山的铁路隧道。那一年的寒冬格外冷,刺骨的山风把人吹得睁不开眼。工地条件极为艰苦,住的是简易的帐篷,吃的是玉米面馒头和咸菜。

记得有一天,连队接到命令,要在两天内完成一段隧道内的钢轨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几乎一刻不停地干活。手冻得像冰块,脚底也磨出了血泡,但没人喊累。

当时有个战友小李实在撑不住了,坐在地上直喘气。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再咬咬牙,咱们快到终点了!”他咬牙站起来,一边拖着钢轨一边说:“铁道兵就是干这苦差事的,怕累就不该来!”

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看到铺设完成的铁轨,我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铁道兵的荣誉——我们用血汗铺就了国家的铁路大动脉。

1973年,我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排长。从此,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带领战士们修路、架桥,我不再只是跟着干活,而是要考虑全排的安全和进度。

一次在架桥施工中,突遇山洪暴发,几名战士被困在施工点。我顾不上多想,带着几个人冒着暴雨冲上去,把战友们一一救了下来。等所有人都脱险时,我才发现自己脚踝扭伤,走路一瘸一拐。

连长得知后批评我:“排长,你不能只想着冲在最前面,带兵要学会指挥和协调,明白吗?”

从那以后,我在工作中学会了更多统筹和管理的方法。部队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在责任和担当中迅速成长。

铁道兵的战友情,比钢轨还要坚固。我们常说,吃过一个锅里饭的战友,就是一辈子的兄弟。修路的日子里,大家相互扶持、并肩作战,哪怕生活再苦,也总能找到一丝温暖和快乐。

有一年春节,我们正赶工期,无法回家过年。连队的炊事班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围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唱着军歌。班长端起一杯酒,感慨地说:“咱们虽然不能跟家人团圆,但有战友在,这里就是咱们的家!”

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许多老战友虽然各奔东西,但那段一起吃苦、一起拼搏的日子,始终深藏在我们心里。

1983年,部队进行体制改革,许多铁道兵部队被精简。我作为营级干部,也不得不面临转业。当时组织上给了我几个不错的安置岗位,但我却迟迟无法下决心。

站在营部的大门口,我望着训练场、工地、宿舍,心中一片茫然: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是我奋斗了十四年的家。真的要离开了吗?

连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铁道兵不会消失,咱们修的路、建的桥永远都在。转业只是换个地方为国家服务,你到了地方,也还是咱们的铁道兵!”

带着这份信念,我转业到地方交通部门,继续从事铁路建设工作。

转业后,我在地方上干得还算顺利,几年后升任交通局副局长。可无论职位如何变化,我始终记挂着铁道兵的生涯。那些年,我们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修路架桥,用双手铺就了无数条通向繁荣的“铁道线”。

每当走在铁路旁,听着火车轰隆隆驶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战友们的笑声、班长的吆喝声、夜间施工的机器声,依然清晰地回荡在记忆中。

铁道兵虽然已经撤编,但它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国家基础建设的腾飞,也为此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每当我向后辈们讲起这些往事时,他们总会惊讶地问:“您当年真的修过那么多铁路吗?”

我笑着回答:“是啊,那是我一辈子最自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