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23)

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董卓在雒阳,袁绍等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荣见操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操到酸枣,诸军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能听吾计,使渤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辍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其得大位,虽夺虽僭,而犹可以为数十年人民之君长,传之子孙,无道而后亡;则必其始起也,未尝有窥窃神器之心,而奋志戮力以天下之祸乱为己任;至于功立威震,上无驾驭之主,然后萌不轨之心,以不终其臣节而猎大宝,得天下而不可以一日居,未有或爽者也。……其巽懦①无略者勿论也;袁绍与术,始志锐不可当,而犹然栖迟②若此,无他早怀觊觎之志内顾卓而外疑群公且幸汉之亡于卓而己得以逞也。于斯时也,蹶起以与卓争死生,曹操、孙坚而已。操曰:“董卓未亡之时,一战而天下定。”使一战而天下定,操其能独有天下乎?既败于荥阳,且劝张邈等勿得迟疑不进,失天下望,而邈等不用,操乃还军。当斯时,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以操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后事而归恶焉尔。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注】①巽(xùn)懦:怯懦,卑顺。②栖迟:滞留。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A他B早怀觊觎之志C内顾卓D而外疑群公E且幸F汉之亡于卓而己G得以逞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整、全部,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尽”意思相同。

B. 乃,于是,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同。

C. 犹,仍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的“犹”意思相同。

D. 因,因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卓作乱,全国震动,曹操认为这是灭亡董卓的天赐时机。王夫之认为当时形势危急,却只有曹操、孙坚迅疾起兵与董卓进行生死抗争。

B. 曹操的坐骑受伤,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起初不愿接受,在曹洪的劝说之下他改变想法,之后趁着夜色骑马逃走。

C. 曹操对袁绍、张邈等人组成的讨伐董卓的联军失望后,与夏侯惇等奉旨前往扬州招募士兵,招得一千余人之后驻守河内郡。

D. 王夫之认为,那些不是通过正统方式承继皇位的变节之人,其实起初是把平定天下祸乱作为自己的责任,没有篡位之心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军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责让之。

(2)至于功立威震,上无驾驭之主,然后萌不轨之心。

14. 王夫之强调“当斯时,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怀辰州教授赵学舟①

【宋】张炎

一点白鸥何处去,半江潮落沙虚。淡黄柳上月痕初。遐观情悄悄,凝想步徐徐。

每一相思千里梦,十年有此相疏。休休寄雁②问何如。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③。

【注】①赵学舟:赵与仁,字元父,号学舟,南宋宗室,作者的文友,元朝时任辰州教授之职。②《汉书·苏武传》中传说苏武牧羊时以鸿雁传书。③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人生抉择相异后的友人山涛(字巨源)绝交的一封信。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起笔以白鸥象征友人。白鸥是自由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极像元初飘零江湖的赵学舟等人。

B. “凝想”句写出月上柳梢时,词人远眺不见友人踪影,暗中回忆其步履从容徐徐而来的情形。

C. “相思”句写出词人对友人的思念,词人与友人一直交往甚密,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

D. 词的下阕词人综合运用用典设问等手法,委婉曲折地传达出自己欲语难言的复杂心绪。

16. 后人评价这首词:“赵以宗人仕元,词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写法。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官吏们击鼓敲梆聚集百姓,频繁发号施令,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能繁衍生息、生活安定呢?

(2)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在议论文写作时要正确阐释概念,并围绕概念准确选用论据,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小欣由此想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3)我国古代诗人常以“对举”的方式让数字入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班级即将举行“杜甫诗歌鉴赏会”,小明准备用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讲数字的“对举”入诗。

【参考答案】

10. BCE

11

A 12. C

13. (1)各路军马十几万人,每天只是喝酒聚会,没人图谋进取,曹操对此加以指责。

(2)等到他们建立功业声威震主的时候,上面没有能掌控他们的君主,这样以后他们才萌生了不合法度的想法。

14. ①曹操向联军众首领积极进言,建议及早发动义兵来消灭董卓暴乱,一战平定天下。

②为防董卓向东进军,成为大患,曹操与张邈部下一同向西出兵。

③荥阳战败后,曹操仍然力劝张邈等人不要迟疑不进,张邈等人不采纳他的建议,曹操招募千余人后驻守河内郡。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曹操与其他义军诸侯,突显了曹操在动荡中迅速行动和坚定信念。材料一展现曹操在面对董卓时的积极用兵策略,以及在困境中的果敢与伙伴情义。材料二则通过评述,揭示曹操起初并无觊觎天下之心,反而是为平定乱世而奋起。王夫之的论述与史实结合,强调曹操的初衷及其在关键时刻的进取心,深刻地分析其历史角色。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早就怀有觊觎皇位的心思,对内顾忌董卓而对外猜疑各州郡的长官,而且很乐意看到汉朝被董卓灭亡,以便使自己的阴谋可以得逞。

“无他”表示“没有其他的原因”,独立成句,B处断开;

动词“怀”和名词“觊觎之志”为动宾短语,独立成句,C处断开;

“内”与“外”依托“而”连接,且动词“疑”和名词“群公”为动宾短语,独立成句,E处断开。

故选BC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第二个应是“穷尽”。句意:但奋战了一整日才败逐。/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B.正确。第二个应是“竟然”。句意:于是曹操与司马沛国人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去招募新兵。/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C.正确。句意:但仍然可以做几十年的皇帝统治百姓。/在眺望中依然记得。

D.正确。第二个应是“根据”。句意:只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而归罪于他罢了。/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

C.“与夏侯惇等奉旨前往扬州招募士兵”分析错误,“奉旨”于文无据,“诣扬州募兵”中的“诣”是“到、往”之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诸”,各;“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责让”,指责。

(2)“至于”,等到;“驾驭”,掌控;“然后”,这样以后;“不轨”,不合法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王夫之强调“当斯时,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即曹操当时确实没有专擅天下的野心,强调不专擅,即与各路人马同抗董卓,在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出以下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1)由材料一第一段“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可知,曹操认为兴起义兵来诛除暴乱,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有什么迟疑。由此得出:曹操向联军众首领积极进言,建议及早发动义兵来消灭董卓暴乱,一战平定天下。

(2)由材料一第一段“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可知,曹操率军向西进发,准备攻占成皋,张邈派部将卫兹率领部分士兵随曹操一同进军。由此得出:为防董卓向东进军,成为大患,曹操与张邈部下一同向西出兵。

(3)由材料二“既败于荥阳,且劝张邈等勿得迟疑不进,而邈等不用,操乃还军”可知,曹操在荥阳战败后,尚且力劝张邈等人不要迟疑不进。由此得出:荥阳战败后,曹操仍然力劝张邈等人不要迟疑不进,张邈等人不采纳他的建议,曹操招募千余人后驻守河内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董卓据守洛阳,袁绍等各部队都畏惧董卓军力强盛、不敢先行进攻,曹操说:“我们兴起义兵来诛除暴乱,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有什么迟疑!假如董卓倚仗皇帝的权威、据守洛阳,向东进军,虽然他凶残无道,也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如今他烧毁宫殿,逼迫天子迁徙,全国震动,不知道跟从谁,这正是上天灭亡董卓的时机,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于是曹操率军向西进发,准备攻占成皋,张邈派部将卫兹率领部分士兵随曹操一同进军,曹军行进到荥阳汴水,与董卓部将玄菟人徐荣的部队相遇,双方交战,曹军战败,(曹操)被流箭射中,所骑的马也受了伤。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曹操不肯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不可以没有您!”于是(曹操上马。)曹洪步行跟从,趁着黑夜逃走,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士兵虽然少,但奋战了一整日才败逐,认为酸枣不容易攻破,也率军返回。

曹操回到酸枣,见到各路军马十余万人,每天只是喝酒聚会,没人图谋进取,曹操对此加以指责,并建议说:“你们如能听从我的计划,请渤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诸军进遏孟津,而驻扎酸枣的各位将领则据守成皋,占领教仓,封锁轘辕、太谷,控制全部险要地区,请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进驻丹水、析县,攻入武关,来震慑长安,各路义军全都高筑营垒,坚守不战,多布置疑兵,显示出天下大军汇集的形势,然后名正言顺地征讨叛逆,可以很快平定局势。如今我们的军队为了正义而行动,但一直犹豫不敢前进,使天下人失望,我为大家感到羞耻!”张邈等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曹操与司马沛国人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去招募新兵,得一千余人,返回后驻扎在河内郡。

材料二:

那些得到皇位的人,虽然是通过抢夺或僭越的方式,但仍然可以做几十年的皇帝统治百姓,自己死后把皇位传给子孙,子孙无道然后政权灭亡;这些人在最初,也并不曾有觊觎皇帝宝座的心思,而是往往下决心奋发全力以拯救天下的祸乱为己任;等到他们建立功业声威震主的时候,上面没有能掌控他们的君主,这样以后他们才萌生了不合法度的想法,最终不能恪守臣子的节操而夺取了皇位,(像这样的人虽然暂时)得到了天下,却不能长久地拥有天下,从来没有不这样的情况。……对于其中那些性格怯懦而无远见卓识者暂且勿论;袁绍与袁术,最初(他们消灭董卓的)志气锐不可当,却仍然滞留在这里,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早就怀有觊觎皇位的心思,对内顾忌董卓而对外猜疑各州郡的长官,而且很乐意看到汉朝被董卓灭亡,以便使自己的阴谋可以得逞,在这个时候,迅疾起兵与董卓进行生死抗争者,只有曹操、孙坚罢了。曹操说:“应该趁董卓尚未西逃的时候,与他决一花战,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假如经此一战天下确实安定了,曹操难道能独自占有天下吗?他在荥阳战败后,尚且力劝张邈等人不要迟疑不进、让天下人失望,而张邈等人(为保全自己的实力)不采纳他的建议,曹操才率军撤退。在这个时候,曹操确实没有专擅天下的野心,这是可以看出来的。认为曹操早就有专擅天下的野心的人,只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而归罪于他罢了。

15. C 16. ①词中是指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

②“十年”句写出词人内心的悲凉。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而今第一次疏远。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

③“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内心的矛盾。词人本拟寄书问候然又作罢。之所以不寄书信,是难写绝交书。“绝交”即断绝交谊,词人很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也不想去信指摘,这深隐了一种贬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错,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①可知,赵学舟,南宋的宗室,作者的文友,在元朝任职。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体现了“春秋笔法”。

“每一相思千里梦”句,写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十年有此相疏”句,写而今本诗宋朝人的友人,却在遥远的元朝任职,词人与友人第一次产生了疏远感,其原因不只是空间距离远了,更是二人价值观不同了。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体现了“春秋笔法”。

“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句,诗人先自问为何不托大雁带信问候友人,后自答说自己难以下笔写绝交信,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绝交”即断绝交谊。诗人虽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也不想写信指责友人,这也体现了“春秋笔法”。

17.①.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②. 且不得暇 ③. 名实已明 ④. 而天下之理得矣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辍、飧、饔、暇、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