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楼下,碰到老邻居王姐在抹眼泪。一问才知道,她借钱给表妹做生意,结果三年过去了,表妹不但不提还钱的事,还总说"亲戚之间谈钱伤感情"。王姐叹气说:"我这哪是借钱,简直是买了个仇人。"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稳固发展,靠的是共性、吸引、双向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讨好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这话说得太实在了。
我有个老同学老李,年轻时特别讲义气。朋友借钱他从不推辞,亲戚有事他第一个帮忙。可去年他突然中风住院,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来看望的没几个。
最气人的是他堂弟。十年前老李借给他五万块钱买房,说好三年还。结果十年过去了,堂弟家换了大房子买了新车,就是不提还钱的事。老李生病需要用钱,堂弟反而说:"哥你现在提这个,是不是太见外了?"
这样的关系就像个无底洞,你往里填得再多,也听不见个响。时间长了,不仅钱包空了,心也凉了。
杨绛在《将饮茶》里讲过她父亲的故事。老人家当律师时帮人打赢官司,有人知恩图报,有人转身就忘。
有个女同学靠杨父打赢遗产官司,得了上千亩好地。二十年过去,这同学又来咨询法律问题,照样一分钱不给。杨绛想不通:这人怎么好意思?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家对门张老师退休后免费教邻居孩子书法,结果有个家长说:"反正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教教我家孩子。"听听,这叫什么话?
明知关系有问题,为什么还硬撑着?说到底是不甘心。
就像我表姑,伺候瘫痪的丈夫十几年。亲戚都劝她请个护工,她说:"老夫老妻的,我不管谁管?"结果去年她先累倒了,丈夫反而埋怨她没照顾好自己。
这就是"沉没成本"在作怪。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感情,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但继续往里填,只会损失更多。
还记得那个56岁自驾游的苏敏阿姨吗?忍受丈夫冷嘲热讽三十年,最后勇敢离开。她说:"前半生为别人活,后半生我要为自己活。"
离婚时她损失了不少钱,但换来了自由。现在她的抖音里全是笑容,比在家时年轻了十岁。
有时候,结束错误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开始。就像扔掉穿旧的鞋,脚舒服了,路才好走。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真的不想再勉强自己了。我现在交朋友就三个标准:
第一,相处不累的。不用刻意找话题,安静待着也舒服。
第二,懂得感恩的。你对他好,他记在心里,有机会就回报。
第三,三观相近的。聊得来就多聊几句,聊不来也不强求。
上周老同事聚会,有个总爱占便宜的没来,大家反而吃得更开心。你看,有时候少个人,气氛反而更好。
去年春节前大扫除,我扔掉了好多"说不定能用上"的旧物。结果发现,屋子清爽了,心情也好了。
人际关系也该这样定期清理。那些只会消耗你的亲戚、朋友、同事,该疏远就疏远。腾出空间,才能让对的人住进来。
我有个退休的同事,退出三个微信群后,失眠都好了。他说:"整天看那些负能量,不如去公园遛弯。"
星云大师说得好:"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到了中年,越发觉得这话在理。
现在的我,更愿意把时间留给老伴和孙子,陪老母亲唠唠家常,跟几个知心老友喝喝茶。这些让我感到温暖的关系,才值得用心经营。
就像昨天,孙子趴在我耳边说:"爷爷,你讲故事比爸爸好听。"这一句话,比那些虚情假意的客套话珍贵多了。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最好的关系,是互相滋养,而不是单方面消耗。愿我们都能珍惜那些让自己变更好的人,远离那些让自己疲惫的关系。毕竟,余生很贵,不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