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70-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4月9日,白宫突然抛出了对华加征关税的“重磅炸弹”,一口气把税率提高至125%。
全球贸易的空气都凝固了。
此举不仅令产业界惊呼“太疯狂”,也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特朗普时代的极限施压。更让外界震惊的是,美国同时宣布给予75个国家的关税豁免期,这种“选择性放过”引来世界各国一片哗然。

可仅仅过了12小时,中国宣布同步反制,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贸易战硝烟再起。
而美国商会内部也在酝酿起诉政府,试图阻止这场或许是“自伤式”的冒险。
一、美方政策从“极限施压”到“选择性豁免”在特朗普上任时期,“极限施压”仿佛成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代名词。
这次政府虽曾释放出缓和的信号,却在2025年4月9日深夜选择了更具“杀伤力”的做法。
美国新闻秘书宣称,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税率飙升至125%,生效自2025年4月9日起,并且对电动汽车、半导体、医疗用品等关键领域商品征收更高额的关税,对其中的电动汽车关税率从25%直接拔到100%,半导体从25%翻到50%。
这意味着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将面临美国历史上最严苛的征税政策之一。

但让人疑惑的是,白宫同一时间却宣布对75个国家进行暂缓加征关税,为期90天,并要求这些国家“不对美报复且同意谈判”。 这一操作明显意在分化国际舆论。
一些国家暂时获得了“护身符”,而中国却遭遇翻倍的关税压力。
特朗普时期曾以“美国优先”而著称,此番强化了这份“优先”,摆出一副“谁敢报复我就加倍回击”的姿态,却又对部分国家展露笑脸。
背后是美国想借关税这根大棒来重塑供应链,引来投资回流国内,或至少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在75个国家投资,以便与中国竞争。

(特朗普政府)
财政部长贝森特则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关税是美国与中国谈判的杠杆,确保我们在芯片与电动车等高科技赛道上不会落后的重要武器。”
虽然此话听来理直气壮,但美国国内制造业PMI指数却让人心生疑虑:从上月的50.3%跌落到49%,反映制造业正在步入萎缩的区间。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美国高关税并不一定能拯救制造业,反而加重了输入性通胀和企业成本。
正因如此,农业州议员、苹果、特斯拉等大企业纷纷表达了强烈不满。

如今,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税率,已从原先的104%“二次加码”到125%。
跟以往的贸易战相比,这一次来得更猛、更精准,也更让人心惊。这样的“极限施压+差别豁免”,究竟能否让美国博得便宜,还需时间去验证。
二、中方反制当美国在半夜宣布这份严苛制裁的同时,中国并没有沉默等待。
仅仅12小时之后,也就是4月10日中午12时01分,中方精准落下“铁锤式”回击: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500亿美元商品上调关税至84%。
程序上援引了《关税法》《对外贸易法》,措辞明确:“被迫采取正当防卫措施,以战止战。”

那么,中方这次反制握有哪些“杀手锏”?
一方面,大豆、化工品、汽车等美国在华核心出口项目赫然在列。
大豆是美国农业州的“政治命门”,化工和汽车也直接触及美国产业腹地。与此前“零敲碎打”式的回击不同,这次可谓拳拳到肉、精确打击。
更要注意的是,中国没有单纯依赖对美出口,早在2024年对东盟出口就增长了12.7%,新能源汽车出口更保持19.8%的逆势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5%,显示中国对外贸易已相当多元,而且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等高技术和机电类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站在中方立场,此次反击不仅是回击,也是“系统防御”。
当“极限施压”再度袭来,中国在舆论层面也展现出强硬与自信。官方评论用“以战止战,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来概括,中国民间也爆发出强烈的“支持国货”呼声。
对美国而言,这场“加税大戏”并非如想象般简单地能逼中国让步,毕竟中国的供应链日趋完整,市场正不断扩大,还拥有庞大的国内需求空间。

可以说,中方采取的反制举措与其外部市场布局配合得当,这种从“被动应战”到“主动扭转”的节奏,使得美国在谈判桌上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尽管美国仍然在全球拥有广泛影响力,但中国已经不是2018年初时的那个贸然挨打的角色,东盟、欧盟等多方贸易伙伴也对美国此举颇有怨言,形势早已“物是人非”。
三、全球经济冲击波此次中美贸易战的再度升温,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通胀漩涡”。
根据外媒预测,这场摩擦或导致全球GDP削减4550亿美元;美国CPI已在3月同比上涨5%,连沃尔玛都放话:年底圣诞季商品价格恐怕要再涨10%。
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想到,超市里的鸡蛋、牛奶、衣服,居然能和跨国关税扯上关系,但正所谓“一只蝴蝶煽动翅膀”,经济层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便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

对中国而言,此次关税风波也让一些出口企业利润率骤降至3.2%,长三角的部分代工厂甚至传出裁员20%的消息。
尽管中国对其他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长6%,但这些增量能否全面抵消对美依赖,尚有待观察。
特斯拉上海工厂亦受到波及,面临30%的减产压力,另一方面,特斯拉却在墨西哥加快布局,下了“多地生产、多地分散风险”的棋。
越南、马来西亚则趁机承接中国部分电子组装订单,出口量飙升40%。不难想见,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洗牌,产业链迁移与重构成了一大趋势。

欧盟这边曾公开批评美国“破坏全球贸易规则”,暗示要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
东盟也开紧急会议讨论区域供应链备份方案,显然不愿在大国博弈下牺牲自身利益。
“全球经济是一张巨大而精细的网”,每个节点都环环相扣,一旦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持续对抗,其它国家难免“躺着也中枪”。
如此悲观预测,源于长期贸易摩擦对企业投资、人心信心的持续打击。
或许在一些美国政客看来,这是“阵痛式”的必要代价,但市场的反应却往往比政治博弈更直白。

1.特朗普:美国将把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立即提高到最高125%

2.中国强硬反制 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4.特朗普:美国暂停针对超过75个国家加征关税

5.市场资讯:特朗普“关税态度”大逆转!超75个国家获得90天“暂缓期”,原因是……

6.兰格钢铁网:【PMI】3月份全球制造业PMI环比下降

7.环球网:美媒爆:美国商会正考虑起诉特朗普政府,以阻止即将生效的新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