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黄芪伤肾,坚持喝黄芪泡水危害多?医生:真正伤肾的是这3种中药

在中医药领域,黄芪作为一味常用的补气良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保健中。然而,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黄芪伤肾&#3

在中医药领域,黄芪作为一味常用的补气良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保健中。然而,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黄芪伤肾"的说法,让许多人对这味中药产生了疑虑。

黄芪真的会伤肾吗?若长期饮用黄芪水,是否会对肾脏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在众多中药中,哪些才是真正可能伤肾的药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等功效。

根据《中国药典》记载,黄芪主要用于气虚乏力、自汗、气虚水肿、慢性肾炎等病症。

从现代药理学角度看,黄芪含有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炎以及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

事实上,适量使用黄芪不但不会伤肾,反而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提取物能够减轻肾小球损伤,改善肾功能。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的临床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配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那么,"黄芪伤肾"的说法从何而来?这主要源于对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误解和对药物适应症的忽视。根据中医理论,黄芪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时时可用。

对于某些特定体质和病症,如实热证、邪实证、阴虚火旺等,使用黄芪确实可能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比如,感冒发热期间服用黄芪,可能会"闭门留寇",使病邪难以外出。

而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长期大量服用黄芪,可能会助热伤阴,间接影响肾脏功能。更重要的是,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量"的原则。

任何药物,即使是滋补良药,过量使用都可能转变为"毒"。黄芪一般成人每日用量为10-30克,过量或长期超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胃肠不适、头晕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增加肾脏负担。

那么,真正可能伤肾的中药有哪些呢?根据临床观察和药理研究,以下三类中药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肾毒性风险:

第一类: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马兜铃酸是一种已被证实具有肾毒性的成分,长期使用可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2003年,国家药监局已明确禁止含马兜铃酸类药材用于临床,但在一些地区的民间偏方中仍可能被误用。

第二类:含有贵重矿物质的中药。如朱砂、雄黄、轻粉等含重金属的矿物药。这类药物中的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在体内代谢缓慢,易在肾脏等器官蓄积,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肾小管损伤。

引发急性或慢性肾损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研究表明,含重金属的矿物药应严格按照传统炮制工艺处理,并严格控制用量和疗程,以降低毒副作用。

第三类:部分利尿、祛湿药物。如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猛逐水药,可能对肾脏产生刺激作用。

这类药物具有强烈的利尿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脏损伤。《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这类药物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慎用,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肾毒性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剂量、疗程、个体差异、药物配伍等。同一味中药,在不同剂量、不同配伍条件下,对肾脏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小剂量的附子配伍适当的药物可增强温肾阳的功效,而大剂量单独使用则可能产生毒性作用。

对于黄芪的安全使用,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自身体质和病情。黄芪适合气虚体质的人群,如经常感到疲劳乏力、容易出汗、面色苍白等;而对于阴虚火旺、实热证以及感冒发热期间,应避免使用黄芪。

其次,合理把握用量和疗程。一般成人每日用量不超过30克,不建议长期连续大剂量服用。黄芪泡水饮用时,建议每次3-10克,每日1-2次,不宜过浓或过量。

再次,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在中医理论中,药物配伍可以增效或减毒。黄芪配伍甘草可增强补气作用;配伍当归可达到"黄芪当归补血汤"的补气养血效果;而与实热药物配伍则需谨慎。

最后,关注个体差异和反应。每个人的体质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使用黄芪或其他中药时,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用并咨询专业医师。

在肾脏保护方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合理饮水、控制血压、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定期检查肾功能等措施对预防肾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则强调"肾藏精",提倡保精节欲、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保持情志平和等养生方法。综上所述,黄芪本身并不伤肾,反而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含马兜铃酸的药物、重金属矿物药以及部分峻猛逐水药。对于任何中药的使用,都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应用。

切勿盲目跟风或自行大量长期服用。药物虽小,安全为大,只有科学理性地认识和使用中药,才能真正发挥其治病保健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 高博, 郑宏, 等. 黄芪及其提取物对慢性肾脏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9): 2345-2352.

[2] 王永钦, 杨秀娟, 张维佳, 等. 马兜铃酸肾病3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3): 176-181.

[3] 周爱儒, 张伟, 梁海云, 等. 中药肾毒性研究进展及临床合理用药建议[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2): 243-2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