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一己之力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85%利润的厂商,苹果产品的供应链是不少零件供应商和代工厂商争取的目标,象征着不菲的财富和订单。
如今第二个“富士康”出现!关停国内产能价值高达900亿人民币的生产线,抛弃10万员工选择奔赴印度,只为成为“果链”里的御用代工厂商。
说到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商”,富士康无疑是最好的例子,凭借着苹果的订单赚的盆满钵满,创始人郭台铭甚至凭借着这份底气放话:是富士康在给大陆赏饭吃!
随着中美博弈愈演愈烈,苹果公司选择启动“多元化”的战略部署,而富士康也是第一批赴印度建厂的企业,将“御用工厂”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跟随库克奔赴印度地区建厂的企业不止富士康一家,包括代工iPhone、AirPods、Mac产品的纬创、立讯精密、和硕、昌硕等14家供应商。
而早前库克的计划就已经被曝光,产能迁移印度的部署将一直持续,直到2027年转移的产能占比将高达50%,后续更是将继续提高。
虽然库克两次访华时口口声声不会离开中国,但实际行动却展现了恰恰相反的态度,由此可见库克访华不过只是缓兵之计罢了。
据报道,经过专业机构抽查检测,印度生产的iPhone 15产品合格率仅仅只有34%,每1000台iPhone 15里就有660台无法达到苹果公司的标准。
显而易见,印度制造就目前而言,与中国制造的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可即便如此富士康仍旧选择义无反顾地将3000亿产能迁移印度。
并且不止一家,第二个富士康出现!那就是和硕的子公司昌硕,不久前选择关闭价值900亿的生产线,所有设备均向着海外市场转移,线上10万员工纷纷下岗。
要知道昌硕自2004年在上海康桥建厂之后,凭借着苹果Mac的订单就做到了国内第五大笔记本代工厂商。
建立在目前苹果订单迁移的现状下,昌硕假如想保全原有的订单不出意外,并想取得更多Mac订单,那么自然就选择与富士康一样赴印度建厂。
并且选择在印度建立生产线,同时也带着人工成本低、市场开发度低的优势,因此建立在商业发展上,这算是一举两得的结果。
但建立在中美博弈的局面上,昌硕显然患上了“苹果依赖症”,假如失去了苹果订单,那么恐怕他的下场会比欧菲光更加凄惨。
不仅如此,在印度地区发展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面临莫迪团队的“摆布”,去年小米被罚款的事件历历在目,就连富士康也在当地屡屡受挫。
证明着这些年2700多个外企退出印度是有原因的,这意味着昌硕赴印度建立苹果生产线的结果恐怕不会顺利,失败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了。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早就发起呼吁,摆脱“苹果依赖症”,只有培养本土品牌,建立自主产业链,带动我国科技、工业规模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改变现状。
虽说目前华为凭借着麒麟9000S芯片和Mate 60系列重获新生,并且给予了不少代工订单,养活了包括欧菲光在内的一众被“果链”抛弃的中国企业。
但仅凭华为一个企业的努力,即便未来能够华丽蜕变成巅峰的状态,所创造的订单价值终归是有限的。
在现如今华为大规模扩产争夺市场的时候离开,并不意味着未来试错回来之后,还能吃上热乎的“饭”。那么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