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吕仁和出生于山西原平的一个中医世家。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名医,母亲擅长针灸推拿,常带着他翻山越岭采药、义诊施针。他童年最深的记忆,是一根银针刺入皮肉后,止住了邻家婶婶连日不退的头痛。12岁那年,父亲突发急症,在无药可求的深夜,母亲用中药熬汤调理,一夜守护,终让父亲转危为安。那一刻,吕仁和看着父亲安睡的面庞,心中第一次清晰地萌生了一个念头:“医者如灯,能驱散生命的阴霾。”

1956年,国家首次面向全国招收中医专业大学生,吕仁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一代名医。他曾在东直门医院跟诊时深夜抄方,总随身带着小本子记录导师的每一句临证教诲。有一次,吕仁和抄方抄得手指冻僵,施今墨拍着他的肩膀说:“学医如琢玉,需将经典刻进骨血。”这句话,从此成了吕仁和一生行医的座右铭。
1969年,吕仁和响应国家号召,远赴广西南溪山医院支援。南方潮湿炎热、疾病复杂,西医系统已初具规模。他在张乃峥、汪家瑞等专家指导下,全面接触现代医学。一次查房时,吕仁和目睹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因反复溃烂被迫截肢,那名中年男子瘫坐在病床边痛哭:“我只是贪嘴吃了几口红烧肉,为什么就走到这一步?”这番话震撼了他。
于是,吕仁和翻遍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开始思考:“消渴病若能早期干预,可否避免此等悲剧?”正是这段经历,催生了他“衷中参西”的理念——中医需与时俱进,既要熟读《伤寒论》,也得看懂血糖化验单。

1975年,吕仁和回到北京,创立东直门医院糖尿病专科。他面诊患者时,总把脉问诊之后,再拉开抽屉,拿出他自制的“三色标记本”:红笔标注血糖峰值,蓝笔注明潜在并发症,绿笔写上具体饮食建议。有一位刘姓年轻患者,因嗜食冷饮多次入院,情绪沮丧。吕仁和不仅调整药方,还每天打电话督促其家人饮食配合。三年后,这名患者学会自我监测、控制饮食,血糖稳定十年未复发。这个案例后来被央视《养生堂》节目报道,成为“医患共治”的经典范例。
在长期临床中,吕仁和逐渐发现传统“三消辨证”无法精准划分病程进展,常导致“治之晚、治之偏”。他从《内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入手,提出糖尿病“三期论”:第一期,脾瘅期,对应现代“糖调异常”状态,吕仁和主张“治未病”。他倡导使用玉竹、番石榴叶等植物药物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尤其重视睡眠和情志干预。
第二期,消渴期,即典型的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阶段,吕仁和创制中药复方“止消通脉宁”,用黄芪、丹参、葛根等改善胰岛功能,强化微循环,防治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第三期,消瘦期,患者多伴有心肾功能损伤。他首创“微型癥瘕”理论,认为长期糖毒损伤在体内形成微小淤阻,主张用莪术、水蛭、鸡血藤等破瘀散结,辅以五苓散类方剂调水利湿,逆转病势。

1982年,吕仁和在中德医学交流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德国专家质疑中医是否能“量化疗效”,吕仁和当场展示一套手绘图谱:5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舌象、尿蛋白、眼底出血程度数据一一对应,其中舌下络脉迂曲程度与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引发热议。这套图谱后来被《中华内科杂志》刊载,被誉为“中医客观化研究的突破口”。
在糖尿病防治理念上,吕仁和提出“二五八六三”全周期管理体系:二目标:即保障生活质量与延长寿命。五项指标: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全面监控。八项措施:中西结合的药疗、个性化食疗、日常运动干预、心理疏导、环境调适、口腔保健、足部护理和家庭参与。六对论治:从对症到对病、从分期到辨证、从审因到立法,层层递进。三自管理:教会患者自查、自调、自评,提升依从性。
临证上,吕仁和善用“简、廉、效”的药对组合:黄芪配生地补气养阴;玉米须合茯苓利水消肿;黄连伍桂枝寒热并调。2010年,一位印尼华侨罹患糖尿病足,已预约截肢手术。吕仁和仅用五味中药(黄芪、当归、鸡血藤、地龙、忍冬藤)外洗内服,辅以每日艾灸。三个月后,创面愈合如初。患者将处方制成锦匾,题曰:“东方神草,再造手足”。

在长达几十年的糖尿病诊疗实践中,吕仁和渐渐意识到,糖尿病这场“慢火煎熬”的病,不只是靠一纸血糖单和几味降糖药就能根治的。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体内根本调和气血、养护脏腑,从源头打牢基础,用中医智慧去稳住人体的“糖关”。
有一次,健康栏目组来采访他,记者好奇地问道:“吕老,您几十年专攻糖尿病,有没有什么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能让普通人也能把血糖管得又稳又久?”
面对这个提问,吕仁和没有卖关子,笑着摆了摆手说道:“现在大家一提血糖,就想到戒糖、忌口、锻炼。这些当然重要,可还远远不够。真正能让血糖稳定的,是日常生活中这三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我常告诉病人,除了吃动有度,还有三件‘微功课’一定要做到。这三件事,不用花钱、不用吃药,只要坚持去做,血糖自然就不爱飙、不乱跳..”

这三件看似微小的事,实际上对应着糖尿病管理中的三大核心调养方向:一是调理脾胃,二是固护肾气,三是疏通气血。只有这三方面同时兼顾,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
首先,是调理脾胃,固护气机。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摄取的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就会导致代谢异常,血糖升高。临床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脾虚兼湿、运化失常的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倦怠乏力。针对这一情况,应注重健脾化湿,调理中焦。
饮食上宜遵循“温养脾胃、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生冷油腻之品。日常可适量食用山药、芡实、莲子等健脾益气的食材;必要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运用健脾益气、祛湿化浊的方药,扶助脾胃运化功能,从而为血糖平稳奠定基础。

其次,是养护肾气,强固根本。中医认为“肾主封藏”,与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封藏得宜,才能维持内分泌平衡,防止能量代谢失控。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期以后,往往出现肾气亏虚的倾向,如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口干咽燥、神疲乏力等症状。
此时,单纯控制血糖已不足以应对疾病进展,需在治疗中兼顾补肾固本。可以通过适量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子等益肾食材,同时注意节制房事、避免过度劳累,保护肾精。针对肾虚型糖尿病,还可根据辨证采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经典方剂加减应用,以补肾益阴,协调脏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是畅通气血,防止瘀阻。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后,常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皮肤干燥、创面不易愈合等。这一阶段,血糖控制虽重要,但单纯降糖无法阻止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中医强调“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通畅,营养供应才能充足,代谢废物才能顺利排出。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适度活动,避免久坐不动;可以辅以按摩、艾灸、刮痧等中医传统疗法,促进经络通畅、气血流通。同时,适量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材,如丹参、川芎、三七,或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服用,帮助改善微循环状态,降低并发症风险。
除了这三项基础调养,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管理中还应注意节律性,做到“有恒而不骤”,即每一项干预都要坚持长期、渐进、平稳进行,避免急功近利、频繁变化治疗方案。中医讲“平稳为治”,强调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优先于短期指标的变化。因此,无论是饮食调整、运动安排、药物治疗,还是情绪睡眠管理,都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血糖管理不是孤立的一项工程,而是身体整体健康维护的一部分。唯有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持续调养脾胃,固护肾气,疏通气血,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稳步推进血糖的长期稳定,延缓并发症进展,提升整体生命质量。
资料来源:
[1]罗艳丽.糖尿病的成因与预防[J].科学生活,2025,(04):110-111.
[2]田亚婷.糖尿病并发症:预防胜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9):7-8.
[3]李莎莎.糖尿病肾病:了解、预防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8):18.
(糖尿病患者必看!国医大师吕仁和亲授3个降糖秘诀,很多人还不知道》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