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买车位讲究一个先到先得,特别是好位置的车位,那更是重金难求。
然而,十多年过去,当销售再次推销车位,并喊着车位半价出售的口号时,便知道车位的地位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车位市场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以后还会更糟糕吗?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车位的本质。
与住宅不同,车位并非刚需。没有房子你会无处可住,但没有固定车位你仍有多种选择:路边停车、公共停车场、临时租用他人车位等。虽然这些选择可能不够便利,但总归是可行的替代方案。
因此,车位更像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奢侈消费品"。当经济繁荣、收入充裕时,人们愿意为便利性买单;但当经济下行、预算紧张时,车位消费往往最先被削减。
车位的金融属性也远不及住宅。大多数地区的车位只有使用权而无产权,无法像住宅那样进行抵押贷款,流动性也较差。这使得车位在市场波动中更为脆弱,价格弹性更大。
更有趣的是,不同区域车位价值的巨大差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区,车位仍然是稀缺资源,价格坚挺;而在许多中小城市,尤其是新建小区集中的区域,车位供过于求现象严重。
走进一些新建小区的地下车库,你会发现空置率惊人地高。与此同时,小区周边道路却停满了车辆,许多业主宁愿忍受风吹日晒,也不愿支付车位购买或租赁费用。这种反差鲜明的场景,恰恰反映了车位市场的尴尬处境。
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在影响车位市场。新生代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和灵活性,他们普遍认为资金应该投入到能带来更多回报或体验的地方,而不是锁死在一个固定资产上。
"轻资产、重体验"的生活理念让他们在车位问题上更倾向于灵活的租赁方式。90后、00后年轻车主几乎清一色选择租车位,他们普遍认为"钱花在刀刃上"更为重要,宁愿将购车位的钱用于旅行、教育或其他投资。只有少部分老一辈车主,尤其是有充足资金且长期稳定居住在同一小区的人群,仍然倾向于购买车位。
业主怕砸手里开发商更怕那么,车位是怎么从香饽饽变成鸡肋的呢?
其实,变化的核心在于供需关系的失衡。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车位供过于求的现象。
以广州为例,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约388.3万个停车泊位,而小汽车保有量约为355.7万辆。即使按照一车一位计算,仍有超过30万个车位处于闲置状态。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因为车位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区域严重过剩。
这种供需失衡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小区车位配比规划不合理,二是车位建设成本与销售价格的矛盾。
关于车位配比,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往往要求较高。《住宅性能评定标准》规定不同级别住宅的最低车位比要求,而许多地方标准更加严格。这导致开发商在设计阶段就必须配建大量车位,无论当地实际需求如何。
这种"一刀切"的规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中小城市和低线城市,尤其是公共交通发达或拥车率较低的区域,如此高的车位配比显然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
成本方面,地下车库建设投入巨大。一个标准车位的建设成本在7-9万元左右,意味着开发商至少要以10万元价格销售才能保本。
然而,当前市场上三线城市车位价格已降至6万元左右,县城甚至只有4万元。部分西北地区小城市的车位价格已跌至2万元,远低于成本价。
开发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建车位违反规定,建了又卖不出去。即使降价销售,去化率仍然惨淡。2025年初的法拍数据显示,车位清仓率仅有9.1%,是各类拍品中最难脱手的。
每一个滞销车位都是开发商的长期负担:要缴纳管理费,承担折旧贬值,还占用宝贵的资金。随着小区老化,业主更替,车位销售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对业主而言,车位投资的回报率也远低于预期。许多人购买车位时抱着"保值增值"的心态,却发现几年后车位价格不升反降,出租收益也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车位确实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
面对车位市场的困境,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政府层面,多地出台了促进车位去库存的政策。成都鼓励制定购买车位补贴政策;乐山对购买未售车位给予每个5000元补贴;广州允许车位与商品房同步销售但不得捆绑。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治本之策仍在于调整车位配建标准,使之更符合各地实际需求。
开发商方面,一方面尝试通过"降本"应对挑战,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减少地库开挖深度,降低车库层高,避免空间浪费;另一方面通过"增值"提升车位吸引力,如美化地库环境,提供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有些创新型开发商已开始探索车库空间的多元化利用,将部分区域改造为共享办公、健身区甚至小型商业空间,增加地下空间的价值。在武汉的某高端小区,车库不仅停车位置宽敞明亮,还配套了自动洗车区、维修保养区和物品寄存区,大大提升了车位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对于消费者,车位投资需更加谨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租赁往往比购买更具性价比。如确需购买,建议选择有产权证的车位,至少保留一定的金融属性和转让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为车位市场带来新机遇。配备充电设施的车位,其使用价值和租售价格通常高于普通车位,这可能成为未来车位升值的一个方向。
从长远来看,科技发展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车位的需求。随着共享经济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未来汽车可能不再需要长时间占用固定车位。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车位的价值——它首先是使用工具,其次才是资产。购买决策应基于实际需求而非投资预期,尤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盲目投资车位可能导致长期套牢。
无论房子还是车位,都只是生活的工具,不应成为负担。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量力而行、适度消费才是明智之选,既不盲目追求,也不盲目抗拒,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