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闲墨
杨新榕:让文学底蕴与艺术表达的交融
在艺术的多元世界里,杨新榕以独特的姿态横跨文学与国画两大领域。他丰富的身份和众多的成就背后,是文学与艺术的深度交融,而他的国画山水作品,更是这种交融的生动体现。
一、文学素养对国画山水创作的滋养
杨新榕作为一名作家,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种文学素养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滋润着他的国画山水创作。首先,文学赋予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就像他在文学创作中对闽南乡村细致入微的描写一样,在国画山水中,他能够捕捉到山水之间的微妙神韵。他的山水作品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的复制,而是经过内心的感悟和提炼后的再创造。例如,他可能从一篇描写闽南山水晨雾的散文中汲取灵感,将那种朦胧、神秘的感觉融入到山水画的笔墨之中,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清晨山水间弥漫的雾气和那若隐若现的美感。
其次,文学的叙事性影响着他山水作品的布局与结构。在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和小说创作中,情节的铺陈、故事的起承转合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叙事的思维被带入到国画山水创作中,他的山水画面不再是孤立的景物拼凑,而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山水的层次、远近、疏密等关系就像文学作品中的章节段落一样,有序地展开,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上“阅读”,如同阅读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再者,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营造为他的国画山水增添了深度。他的散文集里充满了对家乡泉州的情感与怀念,这种情感化为国画山水作品中的意境。他笔下的山水不再是冷漠的自然实体,而是承载着情感与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那山水间或许蕴含着他对闽南古老文化的敬意,对家乡人民质朴生活的热爱,这种意境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国画山水创作对文学创作的反哺
杨新榕的国画山水创作不仅仅是文学素养的单方面受益,同时也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反哺作用。一方面,国画山水的创作过程让他更加深入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力量。山水的雄浑、秀丽、静谧等特质直接触动他的心灵,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鲜活的素材。他可能在描绘一座山峰的挺拔峻峭时,领悟到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然后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的散文或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另一方面,国画山水的视觉表达拓宽了他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国画以独特的笔墨形式展现世界,那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那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所营造出的无限可能,激发着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他可能会借鉴国画山水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独特的描写方式来呈现场景或者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画面感。
三、杨新榕国画山水作品的独特价值
杨新榕的国画山水作品在艺术市场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从艺术市场来看,他的作品融合了文学性与艺术性,这种独特性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在众多的国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着众多收藏者的目光。他的作品被省内外、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如菲律宾等地收藏,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价值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国画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他以闽南山水为创作题材,将闽南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闽南山水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文化内涵,他的国画山水作品就像是一部视觉的闽南文化史,向人们展示着闽南山水的魅力和背后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杨新榕的国画山水作品是他文学与艺术双重身份交融的结晶。他以文学为根基,用画笔在山水之间书写着独特的艺术篇章,其作品无论是在艺术创作的相互滋养上,还是在市场价值与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国画山水作品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文学与艺术交融的无限可能。
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监事长、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国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散文作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创作闽南乡村题材系列国画作品,并多次由中国邮政制作限量版纪念邮集和明信片公开发行,其闽南乡村风情系列之《乡村印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泮宫口》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福地聚宝》被泰国(曼谷)文化博物馆收藏,《疫情中的志愿者》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其国画作品多被省内外、台湾、港澳地区和菲律宾等地收藏,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百度、网易、搜狐、腾讯、东方头条、福建日报、福建文化、泉州晚报等网站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2015年等获得“中国十佳文化义工”荣誉称号,举办过多场的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和泉州电视台多次对他进行专题采访。已出版个人散文集《拾一枚紫叶的情怀》《丝海听涛》《遇见》、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长篇小说《都市猎蝠》和个人画册《杨新榕闽南风情作品集》、以泉州五色话为素材的《泉州五色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