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溪行
李白〔唐代〕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注释:
1.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2.诸:众多,许多。
3.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4.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5.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6.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此诗乃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创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当时李白游历池州(其治所位于如今的安徽贵池)。清溪发源于石台县,恰似一条璀璨夺目的玉带,姿态婀娜地蜿蜒前行。它一路穿越崇山峻岭,流淌过贵池城,而后与秋浦河欣然汇合,最终在池口奔腾不息地泻入波澜壮阔的长江。李白在游览清溪的这段时光里,文思泉涌,挥毫泼墨,写下了众多与清溪相关的动人诗篇。
这首《清溪行》,更是其精心之作,诗人在诗中用心着墨,着重描写了清溪水色的澄澈纯净,巧妙地寄托了自己对清新脱俗、纯净无瑕的由衷喜爱,以及对混浊不堪、腌臜污浊的极度厌弃之情。

“清溪清我心”,诗人伊始便直抒胸臆,坦诚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即时感受。李白的一生,犹如一位不倦的行者,游历过无数的名山胜川。然而,在众多的壮丽山河之中,唯独清溪的水色给予了他“清我心”这般独特且深刻的感受,这无疑彰显了清溪水色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
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衬托的手法,将清溪水色的清澈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安江,源起于徽州,蜿蜒流淌,最终汇入浙江,向来以其水的清澈闻名遐迩。新安江的水诚然清澈,而作者却将清溪的水与之相较:“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如此一来,通过新安江水色之清的对比,愈发衬托出清溪的水更为清澈纯净。

随后,诗人又施展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生动刻画了清溪的清澈之美。诗人将清溪比作明亮的镜子,把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视作精美的屏风。人在岸上悠然行走,鸟儿在山中自由穿梭,身影倒映在清溪之中,恰似“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如此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倒影,仿佛将读者也带入了那如梦如幻的情境之中,令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最后,诗人再度回归自身的主观感受,精心营造出了一个悲切凄凉、清幽寂静的独特境界。诗人告别了繁华喧嚣却又鱼龙混杂的长安,置身于这清澈见底的清溪之畔,固然在心灵上获得了“清我心”的宁静与慰藉。然而,对于胸怀济世救民之心和报效国家之志的诗人而言,却不免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寂之感。因此,当夜幕降临,猩猩那一声声凄厉的啼叫,在诗人的耳中,仿佛是为他自己远走他乡而发出的悲切哀鸣,丝丝缕缕地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那一抹落寞与郁闷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