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机器人马拉松的赛场上,一群“蹒跚学步”的机器人踉跄跌倒、原地转圈、甚至集体“罢工”的视频刷屏热搜。网友调侃“像极了我熬夜加班后的样子”,但狂欢背后,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人类为何执着于让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机器人必须长成人的样子吗?
这场号称“科技奥运会”的赛事,初衷是让机器人在6小时内完成与人类马拉松等距的42公里行走。然而现实却是——参赛机器人平均时速不足1公里,有的刚起步就栽进草丛,有的原地转圈“鬼打墙”,甚至因电量耗尽直接“躺平”。
这场“翻车盛宴”暴露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困境:双足行走的能耗效率远低于车轮、履带或四足结构;平衡算法在复杂地形中频频失灵;而人类轻松完成的“看路—思考—迈步”动作,对AI来说需要海量算力支撑。
在我看来,“机器人”中的“人”,更应该指的是人类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执着于人的形态。
人形机器人的狂热背后,藏着两个深层逻辑:
1.情感投射陷阱:从《变形金刚》到《西部世界》,人类始终渴望创造“另一个自己”。人形外观能天然触发共情,却也让技术研发陷入“形似优先于实用”的怪圈。
2.商业故事泡沫:资本市场需要“颠覆性符号”——能端咖啡的机器人比无人叉车更吸睛,哪怕后者早已在仓库高效运转十年。
但现实场景中,形态本应服务于功能:
亚马逊仓库的轮式机器人Kiva,用“货架找人”模式将效率提升300%;
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人Spot,在核电站、灾区等危险地形如履平地;
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没有人类轮廓,却以精密机械臂拯救无数生命。
深圳拓普智造推出的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虽无行走功能,但其跌倒报警、紧急求救、健康监测的功能守护了万千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当行业沉迷于“造人”,是否正在背离“解决问题”的科技本质?
MIT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曾断言:“机器人不必模仿生物,飞机也不需要扇动翅膀。”当下,或许到了重新定义机器人形态的关键节点:
场景决定形态:家庭陪护机器人需要拟人化交互,但快递机器人只需能装货爬楼;
模块化设计:日本丰田推出“变形机器人”,可切换双足、四轮模式适应不同任务;
群体智能突破:哈佛“蜂群机器人”证明,简单个体通过协作也能完成复杂目标。
与其纠结“像不像人”,不如思考“能不能超越人”——在救灾现场,蛇形机器人能钻进废墟探测生命体征;在太空探索中,立方体机器人可自主拼装空间站。这些突破,恰恰来自对“人类形态”的抛弃。
首届机器人马拉松的狼狈,恰是科技进化的珍贵样本。它提醒我们:
技术需要宽容度:1958年首个人造卫星信号仅持续22天,但不妨碍人类50年后登陆火星;
创新需要想象力:跳脱“拟人化”框架,或许能打开人机协作的新次元。
下一次机器人革命,可能不再诞生于“两条腿走路”的执念,而始于一句反问:“如果机器人不必成为人类,它们还能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