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毛主席为何不肯原谅潘汉年?错过两次坦白机会,毛主席对他很寒心

1956年,毛主席在一次大型会议上讲:“哪些人咱不动手呢?像潘汉年这样的,咱就不动手。就连那被抓住的战犯,比如宣统皇帝、

1956年,毛主席在一次大型会议上讲:“哪些人咱不动手呢?像潘汉年这样的,咱就不动手。就连那被抓住的战犯,比如宣统皇帝、康泽这些人,咱也不动手。不是说他们没犯死罪,而是杀了他们,对咱们没好处。”

那么,潘汉年到底犯了啥大罪,以至于要被处死呢?

六年后,毛主席透露了真相:“有个人叫潘汉年,他以前做过上海的副市长,但后来偷偷投降了敌人。”

潘汉年在1925年成为了党员,一开始他做的是宣传的活儿,但后来转到了地下工作。

1955年4月3号那天,潘汉年正在北京饭店301房间休息,闭着眼睛养神呢,突然电话就响了。他接完电话,按要求来到大厅,一看,公安部长罗瑞卿已经在那等着他了。那时候,潘汉年是上海市委副书记。

那天,潘汉年立马就被送进了功德林牢房。

潘汉年之所以会坐牢,主要是因为12年前他去了趟南京,更准确地说,是那时候他错过了两次跟毛主席说实话的机会。

【以身犯险,红色特工“单刀赴会”76号“魔头”】

汪精卫和中共高层碰了头!

1943年春天,南京那边的“汪精卫伪政府”还有重庆的国民党,他们的报纸上都登了这么一条大新闻。

大家提到的那位重要人物,其实就是潘汉年。

事后,毛主席自己动手写了篇文章来澄清那些谣言。

那么,潘汉年究竟有没有和汪精卫碰过头?他又为啥要和汪精卫见面呢?

汪精卫,是个出了名的叛徒和卖国贼,坏到连死后坟墓都被人挖开,尸体还挨了鞭子。

他以前也有过那种“拔刀向前冲,青春不回头”的英勇梦想,但日本鬼子打过来后,他立马就变了脸,转身就成了日本鬼子扶植起来的“假皇帝”。

潘汉年和汪精卫的牵连,得从李士群那儿讲起。事情是这样的,潘汉年和汪精卫之间有了交集,这一切的起源还得提到李士群。

抗战那会儿,上海有条极司菲尔路76号,那地方是日本鬼子支持的一帮汉奸特工的老巢,大伙儿都管它叫“76号魔鬼窝”。

“大坏蛋”其实就是以前的中统特工,汪精卫的得力助手,名叫李士群。

要想拿到日伪的情报,就得豁得出去,就像老话说的,“不冒险怎能有所收获”。我们的秘密工作者,为了摸清敌人的底细,只能硬着头皮,不顾个人安危,靠近像李士群那样的叛徒。

潘汉年是我党里头出了名的“情报高手”,三十年代初那会儿,他被调到了中央特科工作,接过了陈赓的班,当上了情报科的科长。

1939年秋天刚开始那会儿,潘汉年先是在香港搞了个华南情报机构,接着又接到任务,要在上海建立起情报活动的联系网。

现在的上海就像座“孤岛”,局面相当棘手,但它却成了搜集各种信息的关键地方。

这儿日本鬼子和伪军占一块地儿,国民党势力也到处都是。

潘汉年担当情报头头那会儿,得跟日伪势力拼死较量,同时还得玩转各种矛盾,隐藏身份,在坏人堆里灵活应付,跟魔鬼打交道。

潘汉年先叫袁殊悄悄混进日伪特务里头藏着,然后又把中共党员关露放到李士群身旁当卧底。

潘汉年特地跑到李士群家里去沟通,直接跟李士群打交道,同时,他还借助袁殊、胡均鹤这些人,保持跟李士群的联系不断。

1943年那会儿,有消息说,日本鬼子和伪军正忙着集结大批人马,打算对我们新四军来个大范围的“清剿”。

新四军急着要搞清楚日伪军“扫荡”的具体计划,潘汉年琢磨着:日伪既然联手了,那不妨试试从李士群那儿探探消息。

李士群这人吧,特别会随机应变,谁给好处就跟谁,心里头老想着给自己预备个退路。

潘汉年跟华中局打了报告,书记点头后,他就悄悄地去了上海,打算跟李士群碰个头。

【请君入瓮,大汉奸的惊天阴谋!】

1943年,在上海,潘汉年跟胡均鹤说了他这次来的真正原因:“我这次是想见见李士群,得跟他碰个头!”

胡均鹤实话实说:“李士群现在不在上海,他在苏州呢,要是想见他,估摸着得去苏州一趟。”

说完后,他俩就一块儿动身前往苏州了。

不过,李士群的亲属讲,他现在不在苏州,而是在南京。

潘汉年现在得好好琢磨下,到底要不要去南京这事儿,可让他犯了难。

潘汉年要是自己跑到“汪伪”那帮人的老窝去当情报头头,那可真不是明智之举。

要是国民党知道了这事儿,他们肯定会大肆宣扬,让咱们组织处于不利地位。

要是他回上海或者淮南的老窝,那他和李士群的情报线就得断了。这样一来,不光是以后的情报来源会受影响,就连现在新四军急着要的那些“扫荡”情报,也没法再从李士群那儿弄到手了。

潘汉年反复思量了好久,最后下定决心,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得硬着头皮去闯一闯。

到了南京,潘汉年仍旧没能和李士群碰上面。

杨杰,那个“76号”的另一个大佬,跟潘汉年说,李士群跑去见汪精卫了。

杨杰主动上前,给潘汉年一一介绍起在场的那些汉奸头头们,还管潘汉年叫起了“萧兄”。

杨杰的行为,让潘汉年察觉出了异样。

碰到李士群后,他不停地聊起现在的局势,一个劲儿地说着日本人和重庆那边正在搞的所谓“和平行动”,说得天花乱坠。

讲到最后头,他叹了口气说:“汪先生现在心情不太好,他琢磨着要搞议会政治。听说你来了,他挺开心的,想跟你见个面聊聊。”

这话一说出来,潘汉年立刻就心里有数了。

李士群从上海出发,一路辗转到苏州,最后前往南京,他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其实就为了促成潘汉年和汪精卫的一次会面。

李士群为啥要花这么多心思去安排这次见面呢?

其实,日本人早就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爽,心里头一直盘算着怎么把他给解决了。

李士群为了活下去,只能紧紧依附汪精卫,靠他这颗“大树”乘凉。

李士群琢磨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显摆下自己的能耐,于是就想到了利用潘汉年。

潘汉年心里头特别犯难,到底要不要去见汪精卫呢?

到现在这地步,再去上面请示肯定来不及了。直接拒绝吧,又怕惹恼了李士群,而且咱们刺探“扫荡”情报的任务也就泡汤了。

琢磨了一番后,潘汉年决定咬咬牙,硬着头皮去试试看了。

【潘汉年跟汪精卫,都说了什么?】

潘汉年和胡均鹤一块,走到了汪精卫的住处。

虽然潘汉年说自己是“萧淑安”,但汪精卫心里有点数:“我跟你们毛主席打过交道,以前我是赞成跟共产党合作的,只是后来出了些岔子。”

汪精卫厚着脸皮讲道:“你们要是跟蒋介石混在一起,那是没啥前途的。蒋介石那个人独裁得很,我可不一样,我主张民主。我打算推行议会政治,建个联合政府,让各个党派都参与进来,当然,也包括你们在内。”

潘汉年实在听不下去了,他直接说道:“我们不会去参加的,就算来了也是假的。我可以把汪先生的话告诉延安那边,但我觉得延安方面肯定不会来南京参加你们的会议。”

汪精卫说:“眼下时机挺不错。咱们要是联手,虽然路子不一样,但目标能一样。盼着共产党别跟蒋介石搅和一块。得跟咱们合作,中国才有救。”

最终,汪精卫吩咐道:“你回去跟那边搭上线。之后再有啥事儿,还找李士群接头。”

潘汉年说得很明确:“新四军肯定会继续壮大。要是以后你觉得跟日本人共事不容易,想找别的出路,新四军这儿绝不为难你,会给你留条后路的。”

潘汉年这次去南京,表现得很得体,既讲礼貌又有分寸,完全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接着,潘汉年带着胡均鹤一块儿回到了上海。

在那里,他又碰见了李士群两次,还在四川北路的一个日本军官住的地方,跟李士群的军事出谋划策的人——日本华中派遣军的谋略部门科长都甲大佐碰了头,简单地聊了聊。

潘汉年犯了个大错,就是没能及时跟上头说一声。

回到新四军华南局后,潘汉年简单跟局长汇报了摸到的消息:小日本那边暂时不会对咱新四军有大动作。至于跟汪精卫见面那事儿,他压根儿没提。

说到潘汉年为啥不告诉大家行程,有种说法是他怕书记生气,所以打算直接跟延安那边说。还有种说法是,他怕自己做主了事儿,到时候会被问责。

潘汉年打算藏着掖着,但有些人却不想藏着。

汪精卫像是要给自己长脸一样,拼命吹嘘他和潘汉年见面的那些事儿,结果这事儿在南京被传得沸沸扬扬。

随后,国民党军统的大佬戴笠也像是找到了“破绽”,开始猛烈抨击。

毛主席对潘汉年那是百分之百地信赖。

潘汉年去了南京这事儿,毛主席压根儿没得到消息,所以一开始他就琢磨着,这肯定是国民党又在瞎传谣言了。

毛主席亲自出来给潘汉年澄清:咱们中央是真的没派任何人去南京,也绝对没去秘密见汪精卫,更没收到过这样的消息。

要是潘汉年那会儿能赶紧跟毛主席说实话,啥都能挽回。

1945年,在延安开的一次大会上,有人站出来说潘汉年在敌人控制的地方可能出了点状况。

毛主席后来见了潘汉年,对他表现出了深深的信赖,他觉得那些举报的人根本不懂敌占区的情况。

碰到这种情况,潘汉年想说的话,最后还是硬生生给憋回去了。

结果,他把最后一次说出心里话的机会给搞丢了,这也悄悄影响了他以后的命运走向。

不过,潘汉年心里头藏着这个秘密,重得跟座大山似的,让他憋得慌。

最后,潘汉年跟陈毅一五一十地说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毛主席知道这事后火冒三丈,直接下令:“这个人以后不能再用了。”

随后,毛主席下达命令:“马上把潘汉年抓起来。”

罗瑞卿亲自带队伍,跑到北京饭店把潘汉年给逮住了,然后直接送去了功德林。

1963年6月份,潘汉年的案子有了判决结果。

判刑结束后满一个月,潘汉年重获自由,他和老婆一起被安排到了团河农场生活。

1965年,潘汉年得到了提前释放,他每个月能拿到200块钱的生活补贴,这钱是按照八级干部的待遇给的。他还配有专门的厨师和服务员,想去哪儿都行,不受限制。要是想进城看看亲戚或者朋友,也是完全可以的。

挺让人难过的,1977年的时候,潘汉年因为肝癌,在长沙离开了人世,当时他71岁。

1982年,多亏了陈云和李先念的鼎力支持,中央出了份新文件,里面给潘汉年同志的评价可高了。说他这么多年来的革命工作,足以证明他是个铁了心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是个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还是经过各种考验的共产党好同志。

要是潘汉年见过汪精卫后,立马就跟组织说一声,那后面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毛主席给了他两次崭露头角的机会,但他都没能好好把握。

王凡揭秘潘汉年与汪精卫南京碰头真实情况(上篇)在2013年第四期的《党史博采》(纪实版)上,王凡发表了关于潘汉年与汪精卫在南京会面的深入探究。文章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这次会面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内容涵盖了第52页到第56页。王凡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带领读者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重新审视了潘汉年与汪精卫之间那场关键性的会面。这次会面不仅关乎两人的命运,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王伟探究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背后真相[J].党的历史角落,2005,(第15期):41-43页.

《世纪》杂志揭秘:潘汉年和汪精卫南京神秘会面来源:文汇网在历史的篇章里,潘汉年与汪精卫在南京的那次会面,一直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谜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据说,在某个时期,潘汉年悄然抵达南京,并与当时的要人汪精卫有了面对面的接触。这次会面,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商讨国家大事,还是另有隐情?外界对这次会面的细节知之甚少,只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历史痕迹供后人猜测。潘汉年,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行动总是引人。而汪精卫,在当时也是风云人物,两人的碰面自然不简单。这次会面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是政治上的妥协,还是某种策略的布局?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会面在南京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