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智能驾驶时代变迁,从性能比拼到安全至上,车企战略转型背后的思考

话说,还记得2023年上海车展那场面吗?各大车企恨不得把“智驾”俩字焊在车身上,激光雷达闪瞎眼,高精地图精确到家门口,仿

话说,还记得2023年上海车展那场面吗?

各大车企恨不得把“智驾”俩字焊在车身上,激光雷达闪瞎眼,高精地图精确到家门口,仿佛明天就能躺在后座上睡大觉了,你品你细品,这智驾的风刮得,那是相当猛烈!

小鹏G6、蔚来NOP+、理想AD Max 3.0,一个个都恨不得说自己的智驾系统是“宇宙最强”。

可这才过了一年,风向怎么就变了?

说白了,现在再看车企的发布会,啥“智驾无敌”早就被扔到爪哇国去了,一个个都开始猛吹“安全”。

昊铂喊着“安全智造”,沃尔沃更是直接把“安全是一种信仰”贴脑门上,极氪也跟着凑热闹,鸿蒙智行也赶紧发了个安全出行倡议,就差把“安全”俩字纹在脑门上了。

问界M8 更骚气,直接赠送鸿蒙智驾无忧服务,还表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智界S7发布会更是各种往“安全”上靠,感觉就像一夜之间,汽车圈集体转性了。

这让人不禁想问,是技术遇到瓶颈了?

还是安全出了问题?

又或者是监管这只大手发力了?

要我说,这“安全第一”的苗头,早就有迹可循。

你瞅瞅,今年1月份,问界M9发布的时候,余承东就花了老鼻子劲儿讲安全,啥车身结构、电池安全、主动安全系统,恨不得把每个零件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一遍。

还有更早的,去年9月,工信部他们七个部门联合发了个《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虽然主要是想让汽车卖得更好,但也提了句要提升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这意思还不明显吗?

发展是硬道理,但安全才是底线啊!

光有政策还不够,还得有事故来敲敲警钟。

去年12月,一辆小鹏P7在高速上出了事,疑似智驾系统没识别出前面的障碍物,直接撞上去了。

这事儿一出,舆论哗然,大家伙儿对智驾的信心瞬间打了个骨折。

今年4月,蔚来创始人李斌亲自直播测试NOP+,想挽回点颜面,结果呢?

网友们又不买账了,说你这测试环境太理想化,跟真实现状差远了!

还有理想MEGA,发布后因为外观设计被喷惨了,直接把大家对智驾技术的关注都给冲淡了。

接二连三的事故和质疑,终于让监管部门坐不住了。

工信部直接开会,强调安全责任,规范智驾宣传。

这下好了,啥“自动驾驶”、“智驾”都成了敏感词,啥“代客泊车”、“脱手脱眼”也得小心着用。

更狠的是,还要讨论用技术手段限制驾驶员“放飞自我”,比如人脸识别、禁止座椅平躺。

甚至连OTA升级都要管起来,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还得走召回流程。

这监管力度,啧啧啧,真是把智驾的“狂飙”给按下了暂停键。

监管一发力,车企立马变脸,一个个都开始猛吹安全,但这转变,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迫于压力?

咱就说这“智驾险”,听着挺美好,好像有了它就能高枕无忧了。

但仔细一看,门槛可不低,首先你得买了交强险和商业险,智驾险才能生效。

而且,这责任划分也是个大问题,到底是“人”的责任还是“系统”的责任,扯皮的时候可就多了去了。

说白了,这智驾险,有点像“安慰剂”,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规范智驾,也未必是坏事。

安全才是汽车的根本,智能只是锦上添花。

如果为了追求智能,而忽略了安全,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希望未来,安全与智能能够真正实现平衡,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安心出行。

现在,中国汽研联合多家车企发布智驾五项行业倡议,包括统一L2智驾最低安全要求、强化驾驶监控等等,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以后买车,别光听销售吹嘘啥智驾多牛,多问问安全性能怎么样才是正道。

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