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同为历史悠久的大国,现今发展差距显著。这主要归因于两国所选发展道路的差异,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莫迪政府梦想赶超中国,将印度塑造成制造业大国,愿望虽美,但现实严峻。既欲振兴本土制造,又限中国企业,保护国内产业,凸显其内心矛盾。
外媒犀利指出,莫迪政府行为表明印度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一看法背后,印度与中国间有何故事?引人深思。
9月11日,英媒指出“印度欲赶超中国制造业规模,却遭现实阻碍”。这一印度不愿正视的事实被曝光,不难推测,莫迪得知此新闻后,定会面露难色。
尽管接受现实艰难,但印度应明了,成为工业巨头绝非易事。鉴于当前国情,与中国加强合作远比抵制中国企业更为明智。
分析人士指出,在高新技术领域,印度若不成为中国供应链的一环,将难以有所作为,显示中国对印度的重要性远超印政府预期。
印度面临亟需外来投资的现实,却加强了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此举实属损人不利己,既阻碍外资流入,也无益于自身发展。
此外,印度为促进本土制造业,对本地生产给予巨额补贴,然而,尽管付出诸多努力,印度企业在扩产方面仍未能满足政府的期望。
中国深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国家能完全孤立于世,不与别国产生联系。
中国实力与地位今非昔比,却从未有侵略打压他国之念,秉持“强国非必霸”原则,默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各国优劣势各异,通过合作互补,可促进互利共赢。中国秉持此理念,对综合国力较弱国家,亦无偏见与敌视,践行合作共赢原则。
印度行事以利益为先,常在不同国家间周旋以求利益最大化,且态度多变。
印度为提升制造业,利用人口大国优势吸引外资,凭借丰富劳动力资源和政府土地政策优惠,成功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的投资。
然而,当企业在印度设厂欲利用其资源发展经济时,印度态度骤变,与之前大相径庭,非但不履行先前承诺,反而千方百计欲侵吞企业资产。
我国企业受印度影响众多,不仅限于一两家。印度政府言行不一外,其工人的问题也是令外来投资者深感头痛的关键因素。
印度劳动力虽具优势,但受教育程度差异大,许多工人难以达标完成任务,产品不符要求,无法上市,只能返工,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中印矛盾累积,印度转而限制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意图“惩罚”中方。然而,此举却反令其自食其果。
印度方面表示,过去四年中印关系变动影响了双边商业活动。印度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导致本土电子制造商损失150亿美元,并减少了约10万个工作岗位。
印度意图限制中国发展,却反遭自身受损,此结果非他国之过,印度无从责怪。
美国媒体指出,印度政府欲将中国企业排除于本土供应链外,此举终将落空。印度欲振兴本土制造业,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其经验对印度极具参考价值。
印度欲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学会与中国携手合作至关重要。
据报道,莫迪政府考虑放宽对中国企业投资限制,允许中资持股不超10%的公司无需政府批准。这表明印度逐渐认识到,持续对华对抗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然而,印度须知中国期待其实际行动。若印度阳奉阴违,企图获利而不愿担责,要想赢得中方及中企的信任,绝非易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