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抑郁药会让人“上瘾”吗?看药物如何修复大脑,何时该停药

抗抑郁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其作用机制复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大体分为以下种类:1、三环类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其作用机制复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大体分为以下种类: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是较早的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发挥作用。由于其心血管方面及口感便秘等巨大的副作用正在被新型的抗抑郁剂替代。2、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 是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血清素(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浓度,从而改善情绪。这类药物由于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正在被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用药。3、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同时增加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由于其能够同时作用两种神经递质,对予伴有疲劳、动力不足的抑郁症患者效果较好,也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均相对较高,也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选择。4、新型抗抑郁药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如艾司氯胺酮、伏硫西汀)也被用于临床,他们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艾司氯胺酮通过调节谷氨酸系统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尤其适用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另外大多数患者需要持续服药2-4周才能感受到明显的改善,而完全缓解可能需要6-8周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因为抗抑郁药服用后大多被排出体外,经过几个半衰期在学中的浓度达到治疗水平时药物才能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修复大脑神经网络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

抗抑郁药的治疗作用是经过验证过的,然而许多人担心抗抑郁药会让人“上瘾”,甚至认为服药是“治标不治本”。这些误解不仅让患者对治疗望而却步,还可能延误病情。那么抗抑郁药真的会让人“上瘾”吗?我们首先要了解上瘾的概念,成瘾是指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心理和生理依赖,导致个体无法控制地使用,即使明知其有害。典型的成瘾物质包括酒精、尼古丁和毒品。成瘾者往往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抗抑郁药从药理学来讲不属于精神活性物质,它们的作用机制与成瘾物质完全不同。抗抑郁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情绪,而不是通过刺激奖赏系统产生快感。因此患者不会因为服药而产生强烈的渴求,也不会需要不断增加剂量。然而一些患者在停药后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情绪波动等。这些症状被称为“停药反应”,常被误认为是“上瘾”。事实上停药反应是身体适应药物突然减少的结果,而非成瘾的表现,如果出现停药反应可以通过逐步减量来避免或减轻这些症状。

即使口服药物病情得到改善后停药仍然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过程。首先不要擅自停药,因为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停药反应,或者可能引发病情复发。一般建议在服药后精神状态达到病情水平后维持两个月以上在考虑减停药物的可能性。另外建议逐步在简要过程中要逐步减少剂量,而不是突然停药,这有助于身体适应药物的减少,让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尽可能的发挥作用,从而降低停药反应的风险。当然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停药时间因人而异。对于首次发作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在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服药至少半年以上。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才能降低病情再次反复地可能性。

总之,抗抑郁药通过调节大脑化学物质和修复神经网络,帮助无数患者重获生活的希望。它们不会让人上瘾,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与抑郁症抗争,请记住:寻求帮助是勇敢的第一步,科学治疗是通往康复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