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光年(ID:shuziguangnian)出品邵阳丨作者陈实丨编辑
1997年,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在公司上市后的第一封《致股东信》中,首度阐述了“Always Day One”的企业管理理念。此后,这句话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在他的年度《致股东信》中。
从最初的车库创业,到日后逐渐成长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和科技巨头,“Always Day One”的理念成为亚马逊公司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成为指引这家企业不断向前的灯塔。
它告诫所有的公司和创业者,要始终像初创公司一样保持紧迫感、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如今,这份理念,已经变成一种对抗周期、抵御时间的生存哲学。
在全球范围内,万千的创业者将其奉为圭臬,“Always Day One”的经营管理理念,给予了他们长久的信心和勇气——无论周期和环境如何变换,“始终创业”的精神内核永远不变。
这种精神,在锅圈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明超的身上,同样得到了充分展现。
锅圈最新财报显示,在过去的2024年,锅圈取得了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基本盘稳固,发展韧性增强,市场也给予了比较积极的反馈,但杨明超的脚步并未停止。
在日前举行的年度业绩发布会后,「数字光年」与杨明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最后,这位创业生涯起步于郑州的创业者说,他要回到郑州再创业。
如今的他,一定会记得自己在郑州的各大夜市摊里卖啤酒的日子,那是他创业的起点。
此后,他在餐饮行业里一步步摸爬滚打。从自己开店,到深入火锅食材产业链,再到现在的万家社区餐饮零售门店,杨明超一次次地拿到不错的结果,又一次次地选择从内里打破自己,再次出发。
这一次,他的“创业”,是要带领锅圈开启“二次创业”——再开一万家店,在中国的4万多个乡镇里。
锅圈为何“反常识”:聚焦乡镇,做大纵深机会,往往隐藏在一系列的“反常识”中。
在锅圈跑通“在家吃饭”一站式,并实现巨大的规模效应之前,外界很难理解,在菜场的到店和外卖的到家这两种非常成熟的模式之外,“在家吃饭”这件事,竟然还存在着新的入场的机会。
同样,外界可能也并没有意识到,在主流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之外,在中国的乡镇特别是乡村地区,有两个“反常识”的现实存在,这是锅圈锚定乡镇的在家吃饭市场的逻辑和底气所在。
第一,中国美食博大精深,28种烹饪技法代表着28个餐饮品类,在每一个烹饪技法里,每一个餐饮品类都可以跨界融合,乃至无限。
但一个或许很难想象,但无比真切的社会现实是,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很多人可能没有或许很少有机会吃火锅或者烧烤。
第二,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认知是,当下,正处于消费降级的大潮中。
但是,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低线市场上时,却能够发现另一层社会真相:乡镇乃至农村地区,正在经历着一场浩浩荡荡的消费升级。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这五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另外,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已连续多年高于城镇。
而不断推进的城镇化,也在催生更大的消费需求。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
以火锅和烧烤为例,当城镇居民早已将此视为庸常时,对吃火锅和烧烤频次较低的乡村老百姓而言,能够享受到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超市所能提供的美食方案,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消费的升级呢?
对主打火锅烧烤食材一站式服务的锅圈而言,这两个看似“反常识”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一个亟待深耕和挖掘的海量市场。
凭借上游的食材生产能力、流通环节的末端冷链配送,通过锅圈的万家终端门店,通过有限的食材和丰富的调味料以及锅具,就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美食方案,通过潜移默化的市场影响力,最终变成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锅圈的既往实践,已经证明了,在美食平权之下,因地域文化与饮食习惯等形成的差异“鸿沟”,早已被拉平。
从财报来看,锅圈的万家门店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即便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青海的玉树等地,锅圈门店的生意依旧十分火爆,跟全国绝大部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高度重叠的。
这也就意味着,凭借着锅圈的门店覆盖率及密度,锅圈的SKU种类完全可以匹配当地消费者的普遍性和个性化需求,对门店效率的提升是指数级的。
简言之,这些“反常识”给予了锅圈强大的市场“正反馈”。
因此,过去两三年时间里,锅圈持续深挖下沉市场,推出并升级面向乡镇市场的新店型。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锅圈乡镇门店净新增达287家。
不过,相较于已有的城镇社区门店,乡镇门店在店型设置、产品供给和价格体系上,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下沉市场的餐饮“痛点”十分明晰:供应链能力弱、流通环节基础设施不全、专业度不够、价格不透明。
但锅圈打通了工厂到门店的全链路,根据乡镇消费市场的特点,锅圈打磨出来的乡镇店型,更多的是兼具BC两端一体化的大店;在产品端,增加了更丰富的蛋白质食材和冰饮产品,同时增加了大包装食材,并同步实现对小B的食材供应。
相较于传统线下零售横向发展,不断拓展新增SKU的思维,锅圈选择用更垂直的思维,聚焦“在家吃饭”的战略核心,不断下探,做大纵深。
在具体的开店策略上,杨明超表示,锅圈将坚持在门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密门店布局。借助于锅圈的品牌下沉,供应链下沉和数字化能力下沉,构筑起了锅圈在下沉市场强大的号召力和用户粘性。
乡村地区,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国土面积,4万多个乡镇,承载着近5亿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锅圈再开一万家门店的底气所在。
锅圈如何“反脆弱”:从“蹲苗”,到起跳曾出版过《黑天鹅》《灰犀牛》等全球知名畅销书,被称为“黑天鹅之父”的美国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反脆弱》一书中提到过一个知名观点,“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中,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他在书中说,“风会吹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意指要学会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最大的可能性。
锅圈实现逆势增长和韧性发展,其实就是一则企业如何学会“反脆弱”的典型案例。
站在当下,往回追溯,锅圈的崛起,得益于其踩中了特殊时期的红利。
但是,当一切都回归到常态化,门店客单价开始出现天然下降,客户消费频次减少,预示着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大家开始捂紧口袋。
于是,杨明超带领团队抑制增长欲望,快速进行结构调整,力求先稳住大盘,保持小的增长,并定下了“未来两年内不再开新店”的基调,锅圈的“蹲苗计划”开始全面落地。
保守发展的另一面,是锅圈开始修炼“内功”。
比如,通过加强客户留存和转化、提升消费频次和复购,扩充流量和消费场景真正学会更好地“运营”客户;其次,对加盟商、门店、品牌调性等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同时,强化供应链能力,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标准化,大力进行渠道创新等。
“消费趋势的变化,对锅圈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这个的变化,我们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框架里,延续原来的思路在发展。”杨明超说。
拆解之后,如何重构自己的新长板?简言之,在最大增量的同时,做透做强社区存量。
在以城镇社区门店为核心的基本盘上,社区央厨的新定位,决定了在未来的几年里,锅圈密布全国的社区门店的运营核心,就是“吃透”所在社区,深挖社区这3000户的消费潜力。
在未来,锅圈计划打造“中国邻居节”,围绕全年的传统节日,扎根社区生态来做品牌运营,提升锅圈在社区的渗透率和美誉度。
会员运营,成为锅圈在社区品牌运营过程中的一把“利剑”。通过线上运营,来打通流量与会员之间的链路,借以提高门店的客单价,提升会员消费频次,这也是锅圈在2025年的重点工程。
2023年,锅圈累积了2700多万活跃会员,2024年年底,会员数达到4133万,目前,增长势头依旧凶猛,为锅圈门店通过会员运营提客单、涨频次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除此之外,对无人零售的持续加码,延长门店运营时间,增加了火锅和烧烤的夜宵属性;通过拥抱抖音、快手打爆品,为门店破流,并持续带来客单价增长;通过上新,丰富餐桌场景;而外卖市场的风云再起,也为锅圈带来了新的机遇。
丰富的运营工具箱,使得门店的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追求高质量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双平衡。
而在产品供给侧,在底料、酱料、撒料和蘸料的基础上,锅圈还重点发力了番茄汤、菌汤、骨汤、苗家酸汤等汤料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加入了甜品、饮品和冰品,品类供给进一步丰富。
这一切,都得益于锅圈做深做透全产业链的雄心。
在产业端的布局上,截止到去年年底,锅圈通过“单品单厂”策略,不断深化上游产业布局,目前旗下已拥有了6家食材工厂。其中,和一牧鲜的肥牛卷,逮虾记的滑类产品,均取得全国销量第一的成绩。
未来,锅圈还将强化“在家吃饭”战略,持续向纵深扩张,吃透“嘴巴的复利”,在消费者的心智当中形成“锅圈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知,让锅圈成为能够穿越周期的长青品牌。
结语除了产品能力,一切规模化的生意背后,都离不开组织效率和企业价值的多轮驱动。
作为一家年度营收达64亿元,核心净利润超3亿元,员工人数超1500人的规模经济型平台,杨明超坦承,受制于专业度,锅圈的人效还不够高,组织结构问题还很突出。
如何保持组织的高敏捷性,向组织要效率,向管理要红利,是锅圈必须要直面的难题。
随着加盟商的专业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这也要求锅圈能够输出更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为加盟商赋能,这也在侧面推动着锅圈不断改变自己。
对此,杨明超透露,未来,锅圈总部将会变成一个中台,解决顶层的战略和组织问题,业务、市场和运营,要全部下沉。
“我们已经8年了,唯一会让我们能失去信心,对未来不相信的理由,是锅圈的价值不在了,被别的方案替代了。”杨明超说,在变化面前,锅圈唯有不断拥抱变化,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强、效率更高,创造出来更多的利润,来让利消费者,来面对着竞争。
在杨明超看来,依托于锅圈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数字化能力,以及品牌下沉、会员运营系统,依托中国14亿人口一日三餐的巨大刚需,还有独到的差异化价值,锅圈将会成为菜场和外卖之间比较优的一种解决方案。
这是锅圈必须坚守的发展方向,也是锅圈未来的价值所系。
“过去19年,我一直在找路,在第19个年头才找到这条路,摸到一个很好的赛道。”杨明超说,我们到今天还在创业,我谈到锅圈时眼睛里面还有光,是因为我们这群人一辈子可能就干了这一件事,这条路未来会越走越大,越走越宽,也越走越深。
“锅圈的路还很远,现在仅仅是开始。”杨明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