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阳光透过窗帘将温暖洒在书桌上,琳达坐在电脑前,脸上泛起一丝无奈。
她正在回复母亲昨晚发来的一长段消息。
母亲希望她和丈夫能赶紧添个孩子,这样老人就能含饴弄孙。
琳达无奈地敲下回复:“我们还没准备好。”轻轻一按发送键,心头却隐隐感到一些沉重。
婚后,琳达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父母、爱人、甚至孩子之间扮演各种角色,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
这样的生活让她开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我?
主体父母的爱为何不如想象中无私成长过程中,琳达一直确信父母对自己是百分百无私的爱,直到步入成年,她才慢慢领悟,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
比如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符合他们的期待,走一条在他们看来光明正大的路。
这种出发点虽好,但当琳达与家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往往也感到无奈和困惑。
她的好友小美就是一个亲身体验者。
大学期间,小美选择了艺术专业,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逼着她改了商科。
小美真的不爱商科,毕业后只好自己摸索,经过几年打拼,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廊。
父母的不解让小美意识到,爱不代表理解。
她只好在爱里学会微笑着做出自己的决定,虽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伴侣关系中的清醒与自我保护琳达和伴侣杰克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状态。
相比热情似火,他们的感情更像是一场合作。
有时候,琳达甚至觉得,与杰克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约定,大家在契约里给彼此以精神和物质的支持。
不过,琳达也慢慢明白,在婚姻里保持清醒是多么重要。
她从来没期待杰克是她的白马王子,她知道婚姻需要理性。
就像理查德·巴赫所说,“爱是让他做他自己。”不完全依赖对方,给彼此空间,适时拥有自己的小世界,这反而让两人更加珍惜彼此。
她身边的朋友们总喜欢讨论婚姻的话题,尤其是那些沉浸在失望中的女人,她们常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期望过高,总希望伴侣无时无刻地陪伴和关注。
正是这些无心的期待,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感。
孩子成长带来的改变及母亲的应对孩子出生后,对琳达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
宝宝的一哭一笑都牵动着她的心弦,琳达很快也意识到,过分投入孩子并不一定带来幸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她逐渐看到,母爱需要理性分配。
邻居玛丽的故事令琳达记忆深刻。
玛丽在孩子出生后全心投入家庭,辞去了工作。
可孩子上了小学后,更加独立,对母亲的依赖减少,生活的重心一下子失去,玛丽常常感到孤独。
琳达决心要维护自己的生活。
她告诉自己:即使是个好妈妈,也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和追求。
于是,她继续抽时间去健身、学习新技能,保持自己的节奏。
令她欣慰的是,这样的状态反而让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结尾生活本就是一种平衡艺术,爱别人和爱自己都同样重要。
琳达在这段过往的经历中逐渐领悟到,真正的幸福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学会在不同关系中做出取舍。
爱既是给予,也是一种智慧的接受,承认每段关系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在其中找到自我与平衡。
不必强求完美的爱,那是不存在的。
学会接受不完美,保持自我,这才是一场成熟的旅程。
在琳达的故事中,我们不妨思考,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清醒与自爱。
生活的美好,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点滴琐碎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