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腾讯、阿里“回购战略”升级,市场底部信号已现?

近期,港股市场掀起的回购狂潮尤其引人注目。以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为首的上市公司正以"真金白银"力挺市场,数

近期,港股市场掀起的回购狂潮尤其引人注目。以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为首的上市公司正以"真金白银"力挺市场,数据显示,仅4月7日至4月11日一周内,港股上市公司就实施了127次回购,总金额高达99.06亿港元,较前一周激增88.9%。互联网巨头通过大规模股份回购传递了对企业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心,也引发了投资者对港股估值修复和市场底部信号已现的热议。

单周百亿港元回购创纪录,互联网巨头领跑

从数据层面来看,这轮回购潮堪称火爆。2025年4月第二周,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热情高涨,合计斥资近百亿港元。出手阔绰的公司比比皆是,当周花费上亿港元回购的公司有13家,其中4家公司单周回购金额超10亿港元,腾讯控股以24.02亿港元居首,汇丰控股(15.41亿港元)、阿里巴巴(11.47亿港元)和保诚(10亿港元)紧随其后。

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在这场回购盛宴中表现亮眼,二者的回购战略持续升级。腾讯的回购力度呈阶梯式上升,4月7日至11日当周每日回购金额达6亿港元,此前一周为5亿港元。腾讯的回购行动已持续多年且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一季度,其回购价值超171.2亿港元的股份;2024年更是豪掷1120亿港元,成为港股“回购王”。截至2024年底,腾讯总股本降至约92亿股,为十年来最低水平。腾讯还计划2025年回购股份规模至少800亿港元,通过注销式回购,有效提升了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

阿里巴巴同样不遗余力,4月7日至11日以11.47亿港元的回购金额位列第三。2023年,阿里巴巴的回购规模超过腾讯,全年以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9亿元)回购8.979亿股普通股。其董事会授权的股份回购计划额度不断扩大,从2020年12月的100亿美元,一路提升至2022年11月的400亿美元,彰显了管理层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回购潮重塑市场逻辑,三重战略意义凸显

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股份,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逻辑和战略意义。

从财务角度而言,回购能减少公司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指标。总股本下降使得每股含金量显著提升,在盈利能力增长的情况下,股东回报得以有效提高。

从市场信号理论来看,回购行为是管理层向投资者传递股价被低估的积极信号。腾讯总裁刘炽平就曾表示,互联网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回购是提升股东回报的好方式。

在公司治理方面,回购股份可用于员工激励计划,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从资本结构优化角度出发,当公司认为自身股票是“最优质资产”时,回购成为合理的资本配置选择。

回购潮多现于市场底部,传递什么信号?

回顾港股历史,上市公司"回购潮"往往出现在市场底部区域。2023年港股市场回购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超1200亿港元,而自当年5月起,港股回购金额明显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腾讯和阿里的股价走势便是例证,腾讯股价自2021年高位回落,距离高位跌去六成;阿里巴巴股价也从2020年的高位大幅下跌,较高位跌超七成。

2025年,腾讯、阿里等龙头企业引领的这波回购狂潮正在产生广泛的行业影响,互联网板块整体估值有望得到重塑。大手笔回购既表明龙头企业对自身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还表明这些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资金实力来进行投资和回报股东。

展望未来,随着腾讯落实"2025年至少回购800亿港元"的计划,阿里利用剩余的117亿美元回购额度,港股回购潮有望持续。若市场维持低估值,现金流充裕的优质企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回购力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历史经验表明,上市公司自身往往比金融机构更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当产业资本大规模入场回购时,通常意味着股价已进入具有吸引力的区间。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支持T+0交易,标的指数聚集互联网平台经济,涵盖了腾讯、阿里、美团、快手、百度、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巨头权重占比高达90%,前五大成分股占比超60%,锐度高,指数AI含量高达97%,DeepSeek含量达86%,是投资者布局AI+互联网核心资产的好工具。(联接A类:013171;联接C类:013172)

T+0特别风险提示:跨境ETF实行T+0回转交易机制(即当日买入,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资金运作周期缩短,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

其联接基金存在联接基金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特有风险。A类基金申购时一次性收取申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申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

风险提示:1.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上述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上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3.投资者在投资上述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上述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上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上述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上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上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6.中国证监会对上述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上述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上述基金没有风险。7.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8.恒生科技指数ETF为境外证券投资的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恒生科技指数ETF还面临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汇率风险、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等。9.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内容提及的个股不构成个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