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杜荀鹤赠给好友的七律,颔联乃千古名句,结尾更令人深思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动荡不安。才子们生逢乱世,有志难伸,他们的诗歌就像荒野中的回响,句句映照着内心的凄凉。唐末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动荡不安。才子们生逢乱世,有志难伸,他们的诗歌就像荒野中的回响,句句映照着内心的凄凉。唐末的诗歌或者描写农夫在战火中失去土地,只能啃食野菜;或者讲述青壮年被抓去从军,家中的老幼却都蹲在墙角叹气。

一位七品县令目睹这样的情景,仿佛瞬间就急白了鬓发,他空有报国之志,却也只能束手无策。这位县令的好友得知他的境况后,便赋诗抒怀。诗人采用写实手法,将县令的白发、农夫的脊背、贾客的船头,共同熔铸成一个时代的纪念碑。下面一起欣赏:

赠秋浦张明府

唐末 · 杜荀鹤

君为秋浦三年宰,万虑关心两鬓知。

人事旋生当路县,吏才难展用兵时。

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

他日亲知问官况,但教吟取杜家诗。

诗的大意是:您在秋浦当了三年县令,万虑萦心,两鬓染霜。地处要冲的县城,人事纠纷不断涌现;正值战乱之时,治世之才难以施展。

农夫的脊背上被烙下了军号标记,商贾的船头也被迫插上了旌旗。他日亲友若是问起仕途境况,只需让他们吟诵这首诗,一切便知端详。

杜荀鹤,号九华山人,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多次应试不第,直到晚年才中进士。杜荀鹤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通俗浅近,经常直击苍生疾苦,沉郁顿挫中透着冷峻犀利,他的作品也因此被后世称为“杜荀鹤体”。这首诗以赠友之名,行史笔之实,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开篇的“三年宰、两鬓知”形成对照,正值壮年的张县令在秋浦任职不过三年,鬓角已染霜色,足见其心力交瘁。“万虑关心”四字,描述了张大人既要服从上司的各种指令,又要面对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恰似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人事旋生当路县,吏才难展用兵时”,颔联乃千古名句,进一步展现张大人的困境。秋浦本来就地处交通要道、县令又要处理各种纷争,寻常岁月就令人殚精竭虑,何况正值乱世?

“旋生”二字,形容问题层出不穷,宛如一堆乱麻;“难展”二字,道出对方空有治世之才,却又寸步难行。

诗人一方面为张县令感到惋惜,另方面又痛斥硝烟对社稷的巨大破坏,张大人无论多么出色,也不过是乱世棋盘上的一枚被遗弃的棋子。

“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颈联转而刻画两个震撼人心的细节。农夫是农耕文明中最安分的群体,他们面朝黄土,耕作于阡陌之间,此刻却被当作牲口,身上烙下了符号,暗示着抽丁拉夫已经是一种常态,更让人失去了尊严。

商船应该用于发展经济,乱世之中却卸下了货帆,然后被迫悬挂上各色战旗,或为躲避劫掠,或为应付盘查。这些来往船只曾经穿梭于大江大河,如今却在战火的淬炼下,变形为一种特殊的求生工具。

农夫与贾客的命运,正是乱世中万千百姓的缩影。张县令作为一位地方父母官,目睹如此惨状却又无力阻止,其内心煎熬可想而知。诗人不写县令如何作为,而是通过描述百姓们的苦难,委婉地展现出张大人的困境,笔法极其冷峻。

“他日亲知问官况,但教吟取杜家诗”,结尾更加耐人寻味。诗人好像在为张县令解围,若是有人问起仕途境况,不必多言,只要读一读我的诗篇便可知晓。

但是细细品味,很多官吏经常报喜不报忧。而诗人偏要以诗代奏,将苍生苦难公之于众,揭开美丽的面具。杜荀鹤没有吟风弄月,而是直言时弊,反映出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杜荀鹤赠给好友的七律,颔联乃千古名句,结尾更令人深思。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基层的体系逐渐陷入瘫痪状态,纵然能力出众,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让一片废墟恢复繁荣。诗人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值得后世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