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希德拉贾伊港爆炸事件给伊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官方通报已有40人遇难,1205人受伤。而且预计爆炸导致火灾,将会造成超过10000个集装箱被毁。
该港口对伊朗非常重要,地处于霍尔木兹海峡,占地2400公顷,年吞吐量达7000万吨,是伊朗进出口的主要枢纽。爆炸必然会导致港口的业务中止一段时间,这对于原本岌岌可危的伊朗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爆炸事件发生?伊朗国家危机管理局发言人第一时间表示,港口爆炸不太可能是故意破坏。但很显然,这是为了安抚民众,以免引起更大的恐慌。
随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下令,要求安全和司法官员进行彻底调查,查明任何疏忽或故意行为,并依法采取行动。这表明伊朗尚未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

笔者梳理一下伊朗各级官员的表态,还原一下事件发生的经过:
首先,伊朗海关当局表示,从爆炸的威力、冲击波、破坏半径以及其他特征表明,码头很可能存放了危险化学品。但这些危险化学品并没有按照正常程序申报,所以未得到有效监管。很多集装箱缺乏隔离,燃烧产生的热量导致一些集装箱在未着火之前就发生了爆炸,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其次,伊朗内政部长莫梅尼表示,港口最初只发现了一小团火焰,不到一分钟,烟雾和火焰就蔓延到周围的集装箱,导致爆炸,但起火的原因不明。伊朗航空专家法扎利则表示,从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来看,集装箱内可能有铝化物,但这种材料一般不会在正常温度下发生燃烧或爆炸,必须要有外力引爆。

以上说法只是初步判断爆炸发生的原因,但并未指明是意外事故还是人为因素造成。而伊朗议员穆罕默德·西拉吉在接受Rokna通讯社采访时直接捅破天机,把矛头指向以色列:“这绝不是意外,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以色列参与了。”
他表示,爆炸发生在四个不同的地点,如果是意外,不可能同时发生。他认为以色列在集装箱内安装了炸弹,然后通过远程方式引爆,并且不排除有内部人员协助。伊朗改革派报纸《哈姆沙哈里报》也在社论中认为,爆炸与外国对手的破坏行为有关。
但是,目前以色列和伊朗并不存在较大冲突,如果真是以色列干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要知道去年以色列得罪伊朗,遭受一次重大打击,许多导弹都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这次搞出这么大的事,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一、破坏正在进行的美伊核协议谈判。爆炸发生时,伊朗与美国进行了第三轮核协议谈判,还是双方高级官员和技术专家直接面对面地谈判。能进入技术层面的谈判,说明双方已经就大致框架达成共识,距离最终协议并不远了。事实上,不论是特朗普还是参加谈判的伊朗外长都公开表示双方进展很大。
这次谈判最核心的点就是是否保留伊朗的铀浓缩能力。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估算,现在伊朗已经能浓缩60%纯度的铀,非常接近武器级别。最初美国要求伊朗把高纯度铀全部卖了,并拆除所有设施,以后伊朗核电站所需的低纯度铀通过进口获取。实际上这也是以色列的要求。
但伊朗表示,铀浓缩权利不容谈判,民用铀是各国的合法权益。而且伊朗还抛出一个大诱饵,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表示,伊朗可以邀请美国投资其核计划,并帮助建造另外19座核反应堆,作为额外的安全措施。

财迷心窍的特朗普竟然松口了,愿意让伊朗保留铀浓缩能力。这让以色列非常不爽,因为伊朗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又能保留相应的设备,将来需要的时候很快就能浓缩出高纯度铀并制造核武器。
而且,一开始特朗普调子起的很高,放话要彻底清除伊朗的核计划,不同意谈判就采取军事行动,并向中东部署了B-2战略轰炸机等大量军事装备。以色列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尤其是最初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不愿意与美国谈判,以色列已经在开始准备军事方案了,但被特朗普叫停。
没想到,最后谈成的框架还是与以色列的要求相差很大,自然让其有种被出卖的感觉。也正因此,以色列必须破坏双方的谈判。在伊朗制造重要事件,激化双方矛盾,甚至直接引发战争,当然是破坏谈判的最佳方式。

其二、限制伊朗的导弹能力。去年以色列去伊朗进行一次大轰炸,目标之一就是打击伊朗的导弹制造能力,宣称摧毁了伊朗用于生产导弹燃料的行星式搅拌机,而伊朗要恢复该设备需要一年左右。
但是今年1月底,《金融时报》报道,两艘伊朗巨轮正从国外启航,满载用于制造导弹燃料的化学品。这表明伊朗已经恢复导弹制造能力,而且准备生产更多导弹。这对以色列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以色列完全有作案的动机。
实际以色列2020年就对该港口发动过网络攻击,导致伊朗能源系统瘫痪。去年以色列就在安保森严的伊朗首都暗杀了前来参加总统就职仪式的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所以,要在港口安装一枚小型炸弹,技术上也不存在太大困难。当然,目前以色列官方声称与此无关。

最终的结果还要看伊朗怎么处理,即便真的是以色列干的,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伊朗有点骑虎难下。如果查出是以色列干的,必然要进行报复,否则很难安抚国内民众。但要进行报复的话,又必然会破坏正在与美国进行的谈判,甚至有可能引发其打击。
总之,这件事有点考验伊朗领导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