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雪峰谈“高中双休”:多数家长很难受,见过高中天上的无人机吗

在“高中双休制”的话题里,学生和家长的态度简直像是两条平行线,谁也无法说服谁。学生欢天喜地,家长忧心忡忡,这场“无声战争

在“高中双休制”的话题里,学生和家长的态度简直像是两条平行线,谁也无法说服谁。学生欢天喜地,家长忧心忡忡,这场“无声战争”打得热闹非凡。要说这双休制,表面看是“多一天假”,可背后的教育焦虑与社会矛盾,却比这多出来的一天还要复杂。

学生的快乐与家长的焦虑,如此割裂,原因何在?对学生来说,双休就是救命稻草。你想啊,周五下午一放学,作业什么的可以先放一边,出去吃个火锅、看场电影,回家还能补个大觉,简直是“天堂假期”的真实写照。而且,比起以前的单休,两天时间明显更宽裕,学习和娱乐完全可以兼顾,至少在他们的眼里是这么想的。

可家长的内心戏就丰富多了。有人说,家长反对双休,纯粹是“爱内卷”,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400万,本科学位却只有450万,这意味着有接近千万考生可能连本科都考不上。更别提复读生的数量已经超过480万,还多过了本科录取名额!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家长哪还能安静地看着孩子在家“浪费”时间?

张雪峰老师曾在直播中调侃:“你见过高中天上的无人机吗?”一边是家长对双休的不满,一边是教育部门用无人机监控学校周末是否补课。这画面,怎么看都有点魔幻。家长们甚至集体联名写信,呼吁取消双休制,理由看似“内卷”,却无奈得让人心疼。

问题的本质,不是多一天假,而是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在一些富裕家庭,双休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毕竟家长早就安排好了私教、一对一辅导甚至跨市补课,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砸向孩子。而在普通家庭,家长可能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别说补课了,连周末的监管都成了问题。

家长的焦虑,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现实让他们无力承担所有教育重担。你以为家长真的想让孩子天天学到凌晨吗?其实,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快乐一点,但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卷的不是学习,是生存。

双休制引发的争议,折射出的是教育公平的深层矛盾。有老师说,双休后学生的心情好了,可学习的心也飞了。家长呢?则认为双休让原本能统一管理孩子学习的时间被打散了,家长不仅要上班,还得分神照顾孩子的学业。这种两难的局面,谁又能轻松应对呢?

更有意思的是,学校为了应对家长的压力,竟然开始变相布置大量作业,或者默许孩子参加校外补课班。你说这样的双休,算真的“减负”吗?还是换了个姿势“继续卷”?

教育专家张雪峰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双休制的初衷是好的,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喘口气,可在高考依旧以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样的政策只能加剧教育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最后“中等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呼吁调整政策,比如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补课,或者由政府出资提供公共教育资源,帮助普通家庭的学生解决双休期间的学习问题。

那么,双休制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它至少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难道学习就一定要牺牲孩子的童年和快乐吗?如果高考的指挥棒依旧牢牢掌控着教育的节奏,那不管是双休、单休还是无休,家长和学生的焦虑都不会消失。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其让孩子们在题海战术里挣扎,不如探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增加综合素质的比重,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回归它应有的样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去迎合一纸试卷上的分数。

那么,问题来了:双休制究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还是“内卷的另一种形式”?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