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这段唱词出自越剧《梁祝·十八相送》,讲的正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归家,路上女扮男装的英台多次暗示梁兄,自己是一个女娇娥,并对他芳心暗许。

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奈何梁山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直男,一心只把祝英台当成知己好友,十八相送最终演变成了媚眼抛给瞎子看。
眼见委婉行不通,祝英台只好将实情和盘托出,梁山伯这才恍然大悟,之后两人表白心意,约定好上门提亲。
不料却被出身士族的马文才抢占先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门当户对”的婚嫁习俗,成了梁祝二人爱情的枷锁。

和心爱女子无缘,梁山伯心中大恸,不仅悲从中来,渐渐思念成疾,最终因病离世。
而祝英台却被逼嫁给不爱之人,得知心上人去世,绝望之下的她在出嫁路上,要求祭拜昔日同窗梁山伯。
结果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就在祝英台来到梁山伯之墓时,一阵狂风大作,坟墓竟然裂开了,祝英台也一腔孤勇地跳了进去,随着坟墓的合拢,两只蝴蝶也随之飞了出来。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成了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成了万世流传的爱情佳话。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梁祝化蝶”一事必然是杜撰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一对有情人吗?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其火热程度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同样是相爱不能爱,只能死后相守。

不同的是,梁祝是因为出身、家世无法在一起,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家世相当,却偏偏因为两家有仇无法在一起。
民间流传下来的梁祝故事,就如上文所说一样,祝英台女扮男装去书院读书,和同窗梁山伯日久生情,诸多暗示无果后,只好道出实情,才让这位“呆头鹅”开了情窍。

可惜的是,两个人的相爱闯进了第三个人,马文才的介入让两情相悦变成了三角纠葛。

所谓后来者居上,凭借着士族背景,马文才顺利和祝家定了亲,即将迎娶祝英台,拆散了这对命苦鸳鸯,逼得他们只能魂魄相依,化蝶而去。

故事的内容换汤换不换药,在诸多影视作品中,马文才都是梁祝之间最大的恶人,如果说梁祝代表的是对自由爱情、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那么马文才就是封建制度的化身。

94版由徐克所拍摄的《梁祝》,就深刻而又敏锐的指出了这一点。

电影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马文才的身影,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全都是由那个士族社会、门第之见所造成的,马文才只不过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罢了。

而梁祝故事在多年的流传下,也衍生出了众多版本,其最早的故事版本起源于东晋,但之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改编,版本也是越来越多样化了。

尤其是对梁祝家乡的考据,更是五花八门,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河南、山东、浙江等地,经过专家的考证,最后划定在了宁波和上虞这两个地方。
因此梁祝的故事版本里,最广为流传的也就是上虞版本和宁波版本了。
在这两个版本里,祝英台都是会稽郡上虞县人,梁山伯则是鄮县人。

唐朝张读在《宣室志》中记载: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除此之外,宋代的《义忠王庙记》里,也说梁山伯是鄞县县令,后因患病而去世。

到明清时也都有典籍记载梁祝之事,《鄞县志》和《宁波府志》称:
梁山伯为东晋会稽郡鄞县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
张时彻在《嘉靖·宁波府志》中说:
“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

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里面也有类似记载: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郡鄞县人,祝英台为会稽郡上虞人。
这些书籍中都较为明确的纪录了梁祝的故事,但终究没有现实遗迹加以佐证,也让梁祝故事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然而这一切,却在1997年的一处古庙中得到了解答。

1997年,有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庙,由于历史悠久,这座古庙已经变得破败陈旧,年代感十足。
好在位置偏僻,加之当时城市化不足,所以在结构上保持的相对完整,并未经历过大幅度的开发,这也让考古人员有了施展的空间。
一开始考古人员并没有从中发现什么,但这座庙后院的地砖,却和其他砖瓦相差很大,烧制方法也不大一样,显然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考古人员开始在后院进行挖掘,以那块与众不同的地砖作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一块接着一块将旁边的地砖清理出去,最终发现了一个地下空间。
从外貌来看,这个神秘的地下空间更接近于一处墓穴,并且还是属于那种保存良好的墓穴,其构造和随葬品都没有遭到内部环境的侵蚀,以及外部人为的破坏。

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座墓室的随葬品多半属于晋代,且还是一个合葬墓,虽然随葬品不算珍贵,但至少也不是一个平民能拥有的。
与此同时,这处墓穴的墓碑上,居然还刻有完整的墓志铭,甚至对方还是个大名鼎鼎的熟人——梁山伯。

这难道会是流传千年的梁祝中的男主人公吗?
在场众人都不免感到了好奇,要知道此前在河南、山东、浙江等地,都力争自家才是梁祝发源地,但全都缺乏明证。
如果这处墓穴真是梁祝合葬墓的话,那么在结合之前的史料典籍作证,就真的能确定梁祝发生在浙江地区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结合碑文的翻译和史料的查阅,这座梁山伯之墓的主人公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功名,然后被指派到鄞州当县令。
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百姓办事,很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却因治水积劳成疾,最终病逝在任上。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修了一座庙宇祭拜,这倒是和清代徐时栋在《光绪·鄞县志》中的记载吻合上了。

“梁山伯、祝英台墓,县西十里接待院后,有庙。”
不过这位“梁山伯”的爱情故事不像传奇里的那样缠绵悱恻、哀婉悲壮,反而十分平淡。
墓志铭记载,梁山伯有妻有女,家庭生活安宁平淡,妻子甚至比他走的还早,徒留他一人在世上踽踽独行。

这样一看,墓穴中的梁山伯和梁祝中的“梁山伯”是否存在联系,依然成了一个无法考证的谜题,也许是感念他为官清廉却晚年凄凉,所以后人给他杜撰了一段壮烈的感情。
但无论如何,梁山伯的出处也算有了考证,且和宁波、鄞州都对应上了,反倒是祝英台又成了一桩公案。
于是不死心的专家又进行了一次研究,发现在这座古墓的原址上,竟然还有一个人,正是晋代的祝英台。

早在梁山伯下葬前,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了祝英台的墓碑,只不过后人为了完成先人的遗愿,才硬着头皮将两人合葬在了一处,也就成了所谓的合葬墓。
一男一女虽然生前毫无关系,但死后却葬在了一起,多少就带了点暧昧色彩,再经过众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出爱情故事,梁祝版本也就衍生的越来越多,成了一段经久不衰的爱情佳话。
毕竟人们总喜欢将一些求而不得的东西寄托在文艺作品中。

有人认为梁祝是全然的虚构人物,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有历史原型的,其中民国时期的考据认为梁山伯是一位县令,这倒是和97年发现的墓葬有所吻合。
而另一种观点,由王宁邦研究认为,梁祝的原型人物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他的妃子阮修容。

史料记载,梁武帝爱读书,且阮修容也是一个才女,还是上虞人,由深受武帝宠爱,生下梁元帝后被追封为“文宣太后”,合葬一起无可厚非,这也是梁祝墓无法证明的一大因素。

而最重要的是,祝英台本身是一处地名,宜兴就有“祝英台读书处”刻石,而梁王祠就传说之“祝英台故宅”改建而来的。
当然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有待考证,无论梁祝有没有原型,化蝶之说都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变得更为凄美而已。

就好比《还珠格格》中小燕子说,香妃娘娘变成蝴蝶飞走了一样,都只是想让一个故事看起来美好一些。

梁祝究竟有没有历史原型,化蝶究竟是不是真的,又有什么重要呢?
梁祝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人们渴求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向往自由的爱情和婚姻。

反封建才是这段故事中的核心思想,突破时代束缚,追求自由爱情,才是梁祝带给人们的最大反馈,也是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颂的缘由。
真亦假时假亦真,无论有多少版本的梁祝,美好的爱情始终人们所向往的,也是梁祝故事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