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二号”的进度很慢,蒙古国第一个按捺不住,开始和中俄谈判,华夏占据了更大的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一方,俄蒙两国到底有什么诚意,才能说服中国?
蒙古国积极与中俄洽谈,加速天然气管线建设
当听到中国放弃建设西伯利亚二号天然气管线的消息之后,蒙古国终于失去了耐心。
香港《南华早报》24日报导,蒙古国愿在中、蒙、俄之间建立天然气管道,以增进与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蒙古国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乌兰巴托正在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接轨。
蒙古国的算盘打的很好,不用自己掏钱,就是让中国去做“冤大头”,等工程完成后,再去捞好处,这样的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商方面,中国可以算蒙古国、俄罗斯的“祖宗”了。
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就建设西伯利亚-2输气管线问题向俄罗斯提出了两点主要看法。
首先,中国已经不需要再承担任何责任,中国将只在中国国内建设一条管线,并对工程进行勘察、建设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保证,而对于俄罗斯段、蒙古段,就只能靠他们自己去解决了。其次,中国向俄罗斯提出了一个“长线合同”,即俄罗斯不能单方面决定天然气价格。
中国此举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的合作应当是互惠、均衡的,所有国家都要分担风险,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被俄罗斯、蒙古国卡住脖子。
同中国的伙伴关系,不能总是把中国利益放在第一位
也许有些人会说,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国,没有资格对此发表意见。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件事:中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能源制造大国,只不过华国一直保持着低调,不想把自己的力量展现出来罢了。
据统计,在2023年,中国将消耗大约7亿吨原油,包括从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的5亿吨,中国自己生产和销售。2亿吨,这仅仅是中国为确保“碳减排计划”能够顺利进行、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破坏而做出的一份普通答卷。
如果中国把产量提高到最大,那么每年的原油进口量就会大大少于每年的五亿公吨。随着纯电动汽车的普及,中国已经没有必要消耗太多的天然气、煤和原油了,这一点俄罗斯,蒙古国,还有其它的大型能源出口国,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中国的角色转变也显示出:中国已经掌握了与邻国的谈判话语权,“资源为王”的年代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而这一切都是由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决定的。请问蒙古国凭什么要中国加快建设中蒙俄能源管线?
蒙古国提出的条件,在蒙古国用土地作为担保之前,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说到蒙古国,俄罗斯也是必须要说的,俄蒙两国的关系比中蒙要密切得多,如果普京还在记恨中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就不会顺利进行了。
普京已经多次向中国施压,希望中企能够协助俄罗斯进行产业转型,从而加速在俄国内的工厂建设。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俄罗斯人少地少,土地多,市场冷冰冰的,不适合大规模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因此,在中俄两年的深入合作中,中国仅仅在莫斯科、远东等地设立了一些装配工厂,而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却与普京的期望相差甚远。别说中蒙俄两国这个“世纪项目”了,就算是最基础的产业和技术合作,也不可能完全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牵头建设的“中吉乌”铁路工程,至今还没有开工。一个是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缺少钱,他们要么是希望中国能把事情办成,要么就是希望自己的铁路建设能够完成。中国也不是吃素的,不会什么事情都帮着自己的国家。
俄蒙双方要有更大的诚意才能同中国开展合作
抛开商业因素不谈,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俄罗斯对中亚、蒙古国的影响依然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的担忧,因为普京可能会因此而对其产生反感。美欧对中国“一带一路”提出的种种障碍,美国更是派出使者对蒙古国进行游说,与其达成一些不公平的协定。
你看,中国对自己的邻居很好,但他们并不感激,所以这次的合作也就没那么顺利了。中国不可能“一意孤行”,中国必须齐心协力,而中国的邻国却在不停地“秋风”,想要他们掏出钱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结论:中蒙俄管线工程迟迟未获进展,主要是俄、蒙两国各有各的考虑,想利用有限的财力或政策吸引中国参与。幸运的是,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
蒙古国想要搭上中国“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就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才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