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九江文史 | 名厨心目中的周总理

作者:沈家保 吴大广 编辑:冯晓晖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

作者:沈家保 吴大广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政协浔阳区文史委授权转发。

居住在濂溪路60号的廖济彪先生,曾是江西省第一位特级厨师,从1959年毛主席在九江横渡长江到1972年庐山会议期间,他有幸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担任厨师,由于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时间最长,所以老人印象尤深。在我们走访廖济彪老人时,他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当年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周总理接见廖济彪等人 图源:《江西省商业志》

一、菜一个也不能多

1970年8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组织上安排我做周总理的炊事员。

8月9日下午6点钟左右,传来了总理已经上庐山的消息。我赶紧添足煤,加上大火准备炒菜,并不时盯着总理将要进来的那道门,但等了好一段时间都不见总理来吃饭。后来才听说,总理一上山就直奔会议礼堂,亲自检查会场的准备工作。

直到晚上8点钟左右,周总理才走进大餐厅,热情地和每一个工作人员握手,当他看见警卫员都在吃饭时就问服务员小万:“小同志,我在哪里吃饭啊。”小万告诉总理在小餐厅用饭。总理听了笑着说:“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吃吧。”说着就走到一张空桌边坐下来,服务员只好把饭菜从小餐厅端到大餐厅。总理看见到给他端的是4碟菜,便问:“怎么多给我一个呀?大家都是三菜一汤,我也应该一样嘛!”又马上请服务员端回去一个菜,并对服务员说“以后每顿就给个菜,我也不能特!”当他看到小万为难的样子,就风趣地说:“嗨,没有关系,这事我负责。”

还有一次,我弄香菇烧白菜给总理吃,因为庐山的白菜要硬点,我就弄点油来,泡了一下子油。

总理觉得油多了,他首先问一句:“你们老百姓月有多少油啊?”我一伸手,说五两。

他说:“我这餐吃了多少油?”

我意识到白菜的油我放多了,因为泡了油,我就说.“噢,总理,我搁多了油,下次我少搁一点。”

总理点头说,那就对了。

二、爱唠嗑如亲人

和总理相处在一起,感觉他特别平易近人。既像一位爱“唠嗑”的乡亲,时时和你在说家常,更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师长,给你谆谆教导。

一天,总理吃完饭,一个人来到我们厨房,人没进门,那宏亮的声音已经传进门来:“同志们好!”当时我们正坐着吃饭,一看到总理来了,都争先恐后站起来,总理请我们坐下吃,我们谁也不肯坐下。总理幽默地说:“你们再不坐下我就走了啊!”说完做了个要走的姿势,大家只好赶紧坐了下来。等我们吃完饭后,总理挨个地与每个同志交谈,让我们谈形势,谈想法,又向我们询问了农业收成的生活情况等。

在总理身边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总理再忙,再累,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每次遇见,还没等我们张口,总理已经在跟我们打招呼了。记得有一天轮到我休息,在小图书馆碰到总理,他说.“廖师傅,今天休息呀?要是你没有别的事。就请到我房里坐坐吧。”我来到总理住房后,总理亲手给我倒了茶,和我促膝谈起来。总理希望我保持革命的晚节。只要身体好就多干几年,还要我培养烹调手艺的接班人,并鼓励我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他那语重心长的教诲,至今犹在我耳边回响。

《党史文苑》2010年5月上半月刊

三、总理请我们“吃饭”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结束的前两天晚上 9 点钟左右,总理和邓大姐来到我们宿舍,向我们每个同志预先告别。总理说:“我怕走时仓促,又怕影响你们的工作,提前来道别一下。”接着又对我说:“老廖,我明天想请几桌客,麻烦你准备一下。”我问总理按什么标准来做饭菜?总理问我:“你看呢?”我想总理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就回答说:“吃便饭行吧?”总理答应说:“好吧,就吃便饭。”

第二天下午 6 点钟,总理,邓大姐准时来到大餐厅。在桌子周围走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我问总理客人什么时候来?总理笑盈盈地看看我。又指指旁边的服务员说:“你们都是客人啊,快把大家都请来吃饭。”原来总理是要请我们吃饭,许多同志听了这件事高兴得跳了起来。席间,总理、邓大姐走到每张桌子前,给大家来夹菜,同志们也断给总理、邓大姐夹菜,气氛融洽极了。

饭后,总理又把管理员叫来,照价付钱,总理又让秘长给我们每个人,分发 4 个苹果。这些苹果西藏高原自古以来第一次结出的苹果,向大会献礼送来的,分给总理的一份,总理舍不得吃,转送给我们每个工作人员。

四、难忘的临别合影

总理临走前,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能和总理、邓大姐在一起照张像。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照像那天,邓大姐帮我们排好队,帮这个整整衣服,又帮那个拢拢头发,大家一个挤一个,紧紧依偎在总理和邓大姐身边,当记者同志拍下第一张时,总理怕不保险,请记者同志再拍一张,记者说:“没问题。”总理嗔笑着说:“那不见得哟,他们跟我在一起照张像也不容易,还是再拍一张。”

照完像后,总理让秘书拿出 40 元钱交给记者,一再嘱咐给每人放大一张。一定寄到。时至今日,每每捧起这张珍贵的照片,看着,想着、想着、看着,一代伟人那和蔼可亲、克己奉公的形象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编后记】

廖师傅的这篇回忆文章,很是生动,周总理和蔼可亲、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编者之前也写过一篇有关廖师傅和庐山会议招待工作的文章(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6日 · 九江名厨廖济彪与庐山会议招待工作》),与本篇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回忆的版本太多,编者也不知道哪个更靠谱。

比如本文,编者也不太好理解,为什么日理万机的周总理,要特别邀请一位厨师到他的房间里促膝谈心,还要特别嘱咐他“保持革命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