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工产业的版图中,欧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过去两年间,欧洲化工行业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寒冬”,大量产能被迫关闭。这一局势不仅对欧洲化工产业自身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尤其是对我国的 PE、PP、POE 等相关材料的价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的研究报告,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欧洲化工行业在市场供过于求、高昂的生产成本、严苛的监管环境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等多重 “压力山大” 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有高达 1100 万吨 / 年的化工产能被关闭。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仿佛一颗重磅炸弹,在化工行业的天空中炸响。
在这场产能关闭的 “风暴” 中,芳烃行业首当其冲。2023 年和 2024 年,永久关闭的芳烃产能占关闭总化工产能的 41%,其中包括多座异丙苯、苯乙烯、乙苯和甲苯二异氰酸酯项目。这些项目的关闭,不仅意味着芳烃行业的规模大幅缩减,也对其上下游产业链产生了连锁反应。
烯烃行业同样未能幸免。同期,烯烃产能占宣布永久关闭产能的 26%,乙烯、丙烯和石脑油裂解装置产能纷纷 “倒下”。比如 SABIC 位于荷兰赫伦的烯烃 3 裂解装置,年产能为 53 万吨乙烯和 32.5 万吨丙烯,在 2024 年 4 月无奈宣布永久关闭;埃克森美孚位于法国格拉雄翁的蒸汽裂解炉,拥有乙烯产能 42.5 万吨 / 年、丙烯产能 29 万吨 / 年,及相关衍生部门和物流设施,也在 2024 年画上了 “休止符”。这些烯烃产能的关闭,犹如在全球烯烃市场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了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聚合物行业也陷入了困境,聚合物产能占比为 23%,这一比例也相对较高。众多聚合物生产企业在市场的寒冬中艰难求生,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关闭产能以减少损失。而到了 2025 年,这个关闭的势头仍在延续。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 2025 年上半年前关闭了多家工厂,其中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三家负责生产己二酸、环十二酮和环戊酮的工厂备受关注。这些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农药、粘合剂等领域,它们的产能关闭,无疑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欧洲作为烯烃类原料和产品的重要生产地区之一,其烯烃产能的大幅削减,对全球烯烃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我国作为对乙烯、丙烯原料需求量持续增长的国家,欧洲一直是重要的货源地。然而,随着欧洲烯烃产能的永久关闭,目前其它供货渠道尚无法完全替代,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 2025 年与乙烯、丙烯原料相关的材料价格上涨,其中就包括 PP、PE、POE。
从目前的市场报价来看,PP、PE、POE 这三个材料的价格近期上涨明显。PP 主要应用于包装、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其价格的上涨,无疑会增加这些行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包装行业来说,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影响市场竞争力;对于汽车、家电等行业来说,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迫使企业寻求新的成本控制策略。
PE 广泛用于薄膜、管材、电线电缆、日用品等领域。随着 PE 价格的上涨,这些领域的企业也将面临成本压力。比如,薄膜生产企业可能需要提高产品价格,或者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原材料;管材生产企业可能需要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POE 主要用于汽车部件、电线电缆、发泡产品、光伏封装及改性增韧等领域。在当前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POE 作为光伏封装的重要材料,其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对光伏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光伏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寻找替代材料或优化封装工艺。
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相应制品的价格也将随之升高。这不仅会对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会感受到日用品、家电等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影响到生活质量。
欧洲烯烃产能的永久关闭,给全球化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我国相关行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化工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化工产业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这场欧洲烯烃产能关闭引发的 “蝴蝶效应”,还将在全球化工市场上持续发酵。未来,PE、PP、POE 等材料的价格走势将会如何?我国相关行业又将如何应对?让我们拭目以待,持续关注市场的变化。如果你对这一话题有什么看法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