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安徽合肥黉街附近,一名摆摊女子遭遇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她的摊位被四只垃圾桶“包围”,现场视频中,女子情绪激动,与身穿制服的管理人员激烈争执。更令人震惊的是,女子声称自己“交了钱”,却仍被如此对待,甚至被要求删除拍摄的视频。
这一幕迅速引爆网络,网友怒斥:“这是现代版的‘画地为牢’吗?”“交了钱还被欺负,底层百姓的活路在哪?”随着舆论发酵,当地社区回应称“公安已介入调查”,但事件背后的基层管理乱象,远非一句“调查”能轻易掩盖。
据现场视频显示,冲突发生在傍晚时分,女子的小吃摊前被四个大型垃圾桶围堵,几乎无法营业。女子高声质问管理人员:“我交了摊位费,你们就这样办事?”而对方则态度强硬,双方言辞激烈。更引人关注的是,女子透露,当晚另有管理人员威胁她删除视频,试图掩盖此事。
关键疑问浮出水面:
女子是否真的缴纳了合法摊位费?若属实,收费主体是谁?费用流向何处?
垃圾桶围摊是“规范管理”还是恶意报复?为何选择如此羞辱性手段?
“删视频”背后是否存在权力滥用?谁在害怕舆论监督?
摆摊经济与基层管理的“猫鼠游戏”近年来,为促进民生就业,多地放宽摆摊限制,但基层执行却屡现矛盾。本次事件中,涉事街道属合肥磨店社区,周边黉街为热门商圈,人流密集,摊贩管理本就敏感。
矛盾根源分析:
“收费”是否合规?部分区域存在“灰色收费”现象,即非官方人员私下收取“保护费”,若女子遭遇此类情况,则暴露基层监管缺失。
管理手段简单粗暴:用垃圾桶围堵摊位,既无法律依据,又激化矛盾,反映部分管理者缺乏法治思维。
权力边界模糊:管理人员若滥用职权威胁删视频,涉嫌侵犯公民监督权。
小贩与管理者的“千年博弈”从古至今,街头摊贩与城管的冲突从未停歇。近年来,虽有多地推行“柔性执法”,但暴力驱赶、扣押物品等事件仍频发:
2023年,河南某地城管被曝“摔烂老人蔬菜”,引发公愤;
2024年初,浙江某县推出“摊贩信用积分制”,尝试以疏导代替取缔,获舆论好评。
对比可见,管理方式决定矛盾烈度。安徽此次事件中,垃圾桶围堵的“软暴力”看似未直接伤人,实则是对摊贩尊严的践踏,危害更甚。
“治理现代化不能只剩下一纸空文”法律学者指出:
收费须透明:任何摊位费应有正式票据,纳入财政监管,杜绝“黑钱”。
执法需文明:即使摊贩违规,也应依程序处理,而非滥用“土政策”。
监督要畅通:威胁删视频行为若查实,涉事人员应追责。
“底层互害,最痛的是老百姓”事件曝光后,评论区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女子派:“小贩赚的是血汗钱,凭什么被欺负?”
质疑管理派:“如果她没交钱占道,该管;但交了钱还被整,必须严查!”
深层反思派:“问题不在个体,而在制度设计——为什么总让基层管理者和小贩对立?”
警方介入,真相能否水落石出?公众期待以下问题的答案:
收费方是谁?有无权责清单?
涉事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质?
垃圾桶围摊是个人行为还是上级授意?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它如何包容摆摊老人、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安徽这起事件,表面是管理纠纷,实则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我们呼吁:
彻查事件,公开真相,给女子一个交代;
反思管理机制,杜绝“以罚代管”“粗暴执法”;
构建摊贩、市民、管理者三方共赢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