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司财务告急,员工工资难发成常态。
兰州地铁负债率高达82%,全国29城地铁负债普遍超50%。
地铁运营成本高,票务收入难覆盖,副业收入也因房市下行而缩水。
政府补贴减少,加剧财务压力。地铁建设比拼财力,新建难度加大。言叔认为,地铁公司需找新盈利模式,政府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01
最近,兰州地铁的员工在百度贴吧上发帖,诉说着地铁公司11年成立至今,短短5年运营时间,却已经陷入了连员工工资都难以发放的困境。
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兰州地铁这个11年成立至今才运行13年,正式开通运营短短5年时间,为什么一个如此年轻的国企公司竟然会沦落成现在这个样子,员工福利待遇基本全部取消,每月员工工资发不下来,公司整个负债率达到惊人的82%,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不禁让人感慨,铁饭碗也不再铁了。
事实上,兰州地铁的情况并非个案。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29个城市的地铁公司负债率普遍在50%到80%之间,兰州地铁的负债率更是高达82.4%。
这些数字背后,是地铁公司普遍面临的财务压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铁公司的财务困境呢?
首先,地铁的运营成本非常高。以北京地铁16号线为例,每公里成本高达12亿。
而且,地铁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票务收入,往往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
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2022年的运营成本高达128.92亿,而票务总收入仅有68.3亿。
为了增加收入,地铁公司不得不开展副业,比如广告投放、房地产等。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这些副业的收入也开始下滑。武汉地铁2023年的地产相关收入下降了97.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02
更糟糕的是,地铁公司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贷款利息成本。
因为前期造地铁的钱大多是贷款,每年还得支付利息。
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2023年获得了99.8亿的借款利息补贴,但这对于巨额的利息支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铁公司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财务压力。
一些公司开始实行“借薪制”,让员工借钱上班。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对公司有利,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对员工的剥削,也是对企业声誉的损害。
另一方面,政府的补贴对于地铁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全国绝大部分地铁公司都将面临巨额亏损。但政府补贴的减少,也加剧了地铁公司的财务压力。
地铁建设的本质,是地方政府财力的比拼。
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城市的政府都在收紧地铁审批,新建地铁的难度越来越高。
哈尔滨地铁二期规划就因为债务率指标不合格而被退回。
面对这样的困境,地铁公司和政府都需要深刻反思。地铁公司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政府则需要合理规划地铁建设,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财务风险。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
面对财务困境,地铁公司和政府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同时也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03
飞驰的地铁,竟然大多数都在亏损。
是的,你没听错,在我国29个已经公布营收数据的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后,有28个城市的地铁都在亏损。
这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2023年,全国只有福州地铁实现了纯利润1000万,而其他城市,包括北京和重庆,都面临着巨额亏损。
北京地铁去年获得了政府补贴253.4亿,但即便如此,还是亏损了229.4亿。重庆地铁的情况也差不多,去年获得了82亿的补贴,但亏损依然高达81.7亿。
这不禁让人疑惑: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为何却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
放眼全球,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铁也都处于亏损状态。
原因很简单:地铁的造价和运营成本都高得惊人。
以北京地铁为例,16号线每公里的造价就高达10亿。而运营成本更是让人咋舌,2013年光电费就花了10亿,还有维修费、人工成本和折旧费用,一年下来要花147亿才能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
想靠卖票来回本,几乎是天方夜谭。
不过,也有例外。香港和日本的地铁公司就实现了盈利。
香港地铁通过"地铁+房地产"的模式,依靠沿线土地资源的升值来获利。
而日本东京地铁,则是通过政府投资兴建与企业运营管理分开,以低票价吸引大量固定乘客,实现了盈利。
今年,东京地铁公司还计划上市,预计将筹集20亿美元。
这无疑给其他城市地铁的运营提供了一些启示: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如何进一步转化和变现,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成本之高,确实让人头疼。
但我们也看到,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和高效的管理,盈利并非不可能。
希望各地政府和地铁公司能够吸取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盈利之道,让地铁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交通工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