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昭通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投身救亡活动,成立“抗日救国会”,组织宣传队、歌咏队、话剧演出等,广泛动员民众。多次捐资慰劳前线将士,青年踊跃参军。虽处闭塞落后地区,但爱国热情高涨,通过墙报、电影、献金等方式支援抗战,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牺牲精神。

昭通,属乌蒙山脉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过去风气闭塞,文化比较落后。但经过辛亥革命,各族人民经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历次帝国主义的侵略。祖国蒙受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耻辱以及本省护国起义,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使昭通各民族人民加深了祖国兴衰存亡的认识,增强了爱国观念。

1931年九月,日本在蓄谋已久的"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侵华政策下,关东军暗自派人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沟的铁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竞诡称:"中国军队袭击日军,炸毁日军投资兴建的南满铁路。"以此借口于九月十八日,向沈阳北大营进攻,并炮轰沈阳城,在短短几天内占领了辽宁省。"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昭通,昭通各族人民悲愤填膺,旋即集会游行,掀起抗日救国热潮、联合各中小学校各人民团体组织"抗日救国会"。分别组织宣传队,分赴城乡各地宣传,以期唤起民众,共赴国难。

1911年昭通府舆图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昭通各界各民族人民,听到宣传后,莫不群情激愤,痛骂张学良,认为张学良拥有东北30万大军,不加抵抗,拱手将辽宁省奉献日军,而不知张学良的不抵抗,系蒋介石素来畏日敌如虎,不抵抗主义的命令指使,张学良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日军由于中国的不抵抗,更得陇望蜀,节节进攻。于十一月间攻占锦州后,并猛烈进攻嫩江桥。马占山率部奋起抵抗、击溃日军多门师团。而在东北军中,亦有不畏强暴的爱国将士,宋哲元、于学忠、张自忠等拒绝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在喜峰口、古北口展开对日寇的英勇战斗。

来源《1928年日版中国分省地图册》
在喜峰口作战中,宋哲元29军,冒着日军的机枪大炮的猛烈射击同日军拼杀,毙日军千余人。昭通各族人民聆悉此一胜利,群情激奋,自发地向抗日救国会捐资慰劳前方将士。更有在东北的民族英雄周保忠、杨靖宇、李兆麟等领导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风起云涌,在长城各地、百山黑水间,喋血乡土,英勇战斗,累立战功。当胜利消息到达昭通后,昭通各族人民更为振奋,复又捐资汇寄前方,慰劳抗日义勇军将士、前后两次捐资约计大洋一万余元。

廿九軍在喜峯口攻撀日軍之情形
正当昭通各族人民痛恨日寇侵略之际,昭通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周卜三(周天祐)寡廉鲜耻,利欲熏心,乘到昆明述职之机,领得学校经费,便贩运大批日货来昭销售、激起众怒。经抗日救国会派员检查,所贩运来昭之中山呢、直贡呢、桂花呢,以及日本磁面盆、口缸等,皆贴有日本制造印成英文的商标。全部均是日货。尤有甚者,周贩运来昭之货中,并有水晶玻璃炮台灯等烟具,当即一并查封,不准售卖,而周天祐即因此丑行丢官弃职。

日本入侵东北不到四、五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军之手。使东北3000万同胞遭到日军的铁蹄践踏,过着父子、夫妻离散逃亡的悲苦生活。日本为巩固满州既得利益,进一步逼蒋介石作城下之盟,于1932年一月二十日,唆使日本浪人在上海焚烧三友实业社,捣毁北四川路中国商店,二十四日日本特务放火烧日本公使重光公馆,日本侵略军竟以种种借口,以四个师团及海军陆战队十万余人之兵力,在上海北站、江湾、吴淞等地发起武装进攻,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张治忠等指挥下,奋勇抗战,多次阻击日军,取得辉煌胜利,气壮山河。

全国各地及上海人民以十九路军将士为国争光,纷纷捐资送物慰劳英勇抗战将士。尤以四行仓库谢晋元所部,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声威所及,连上海市十二岁的小女孩杨惠都向他们敬献了国旗。鲜红的国旗飘扬在四行仓库的屋顶上,使全国人民更振奋鼓舞。昭通各族人民在此情况下,爱国从不后人,旋即再次踊跃捐资一万余元,汇寄前方慰劳十九路军抗敌将士。

蒋介石对十九路军的抗战,却下令退让,不准抵抗。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压制全国学生请愿,巧言欺骗国人,谓:"和平不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竟然不顾民怒沸腾,出卖上海主权,与日军签订"上海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日军武装区,并规定中国不得在上海、苏州、昆山一带驻兵。"上海协定后,昭通抗日救国会,亦不准使用"抗日"字样,改名为"抗敌后援会",并令停止活动。时昭通各族人民对之痛心疾首,虽未公开反蒋,但在茶肆酒店、街谈巷议中,莫不斥蒋刚愎自用,唐弱无能,不顾国家民族安危,以求讨好日本,巩固自己地位。

1937年七月七日,驻丰台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在北平西南约十五公里的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有一个士兵失踪,蛮横地要求进芦沟桥所在的宛平县城搜索。双方正在交涉,日军就向宛平县城射击,接着就猛攻芦沟桥。"当地驻军团长吉星文忍无可忍,率部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就此揭开了序幕。

当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于七月八日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因中国共产党消息历来被封锁,昭通人民一无所知。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称,"芦沟桥事变,已到了最后关头,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无论何人都有守土之责。"昭通各族人民获悉,群情振奋,莫不愿为祖国抗日贡献一份力量。

昭通各界联合抗敌后援会,遂重整旗鼓,扩大组织,将原属的总务,宣传、劝募三股,扩大为部。宣传部就分墙报、话剧、歌咏、乡区和城市宣传等股。原《东声间日报》也改为《东声日报》发行。后经申请旧中宣部立案,核定发行人后,始改名为《滇东日报》。1943年春,复又增加了《云南日报》昭通版发行。两报对抗战宣传,亦作出应有的努力。两报虽同属四开版比省报略小,但消息比省报到昭,要早能得知五、六天。昭通的爱国宣传工作,除两报而外,还有下面几项:

1、墙报方面,于当晚收听了旧中央播出的纪录新闻(包括战况和时事政治)后,即连夜书写好,于次晨贴出,每晨墙报贴出,观者如堵,观众见到战况胜利,莫不相视而笑,拍手称快;看到前线失利,或转移阵地又无不指责嗟叹。证明了墙报取到的作用。

2、宣传队和歌咏队方面,为了配合宣传,后来合二为一。无论在城区作市街和茶馆以及乡镇集市等宣传,每到之处,无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围成一个大圈,引颈听着歌唱和讲演。在所唱的歌曲中,以《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和《流亡三步曲》最能引着听众的同情,随着讲演的取材,战况的胜利或阵地的转移,均可导致听众的喜笑怒骂和流泪。

3、话剧方面:地方曾几次联合公演,所演节目,多为激发人心,唤起爱国热情,以期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在历次所演的节目中,迄今尚能回忆得起的,则为《血战芦沟桥》,《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辞母从军》以及上海市12岁的小女孩杨惠向八百壮士的团长谢晋元<献旗>等话剧。当公演时,很多节目均获得观众的同情赞扬或流泪。

4、电影方面:昭通曾有过南华影院,放映过《中国之抗战》、日空军《偷袭珍珠港》等影片。由于当时昭通社会的 不景气,群众经济困难,以致影院无力长期存在。

5、爱国捐献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的三次捐献外,昭通每年七月七日,均设七·七献金台,自由捐献,为期三天。初,每年不过一、二万元,逐渐增到三、四万元,后因通货膨胀,币制低落,最后捐献到一、二十万元。在每年捐献的热潮中,并有妇孺老太婆等捐献,甚而致于挑水卖的苦力均参加捐献。有突出表现的,献金台即书名表扬,群众莫不赞扬互相传颂。除每年的"七·七献金"外,在记忆上,昭通曾有过航空捐献及前方将士棉衣捐,综合历次捐献,为数约在百万元以上。

6、青年参军方面,云南五十八军和六十军上前线参战,在两军中从军官以至士兵,即有数以千计的昭通青壮年参加抗战。战争展开后,又必须补充兵员,在历次征调中,出外参军的昭通青年,更非少数所能满足征调需要。据我个人确切知道的,仅1942年冬季,昭通各中学学生,响应远征军的号召,就有160余名学生踊跃报名投考。经取录的,就有120余人。当从昭通起程时,受到地方各界的热烈欢送。到达印度受训后,参加了英军作战,这不能不说明昭通青年的爱国心愿与献身精神。

从昭通地方来说,在旧中国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下,昭通并非富裕之区。没有规模稍大的民族工业,地方生产多数属于小手工业,技术守旧落后,因昭通地居滇川黔三省通道,为货物集散的消费城市。在八年抗战中,及胜利后的短期内,昭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地主资产阶级的重重剥削压榨,使山区人民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城区人民过着悲惨凄苦的生活。能作出上述的一些贡献,实属难能可贵。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学习整理原始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昭通文史资料》、《昭通市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集、《日军镜头中的侵华战争 日军、随军记者未公开影像资料集》,本文插入了一些精心收藏的古地图,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