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独家】孔子没骗人!7000年前夏朝合葬墓出土,华夏万年史实锤

两个相爱的人,最好的结局是牵手一直到白头,死后也要在一起。对这样的恋人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死后“分开埋”。元代王实甫的《西

两个相爱的人,最好的结局是牵手一直到白头,死后也要在一起。

对这样的恋人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死后“分开埋”。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中,就借着崔莺莺之口表达了“死则同穴”的愿望:

“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地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这句话其实是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原诗写的也是一对私奔恋人的山盟海誓,全文如下: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由此可知,死后埋在一起,可以说是古代恋人们最坚定的表白了。

那么,这样的传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古者不祔葬”,认为周公以来才有了夫妻合葬的风俗。《孔子家语》就记载了孔子要给父母合葬时候说的一段话:

 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闻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遂合葬于防。

孔子的话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卫国和鲁国对于夫妻合葬有不同的做法。卫人可能用木板或土墙分隔两棺,或在同一墓穴内分置两椁,形成物理间隔,所以说“卫人之祔也,离之”。鲁国人合葬时,将夫妇的棺椁并置于同一墓穴中,共用一椁或紧密相邻,所以说“鲁人之祔也,合之”。

孔子似乎觉得鲁国的合葬做法虽然会惊扰到先死者的棺椁,但是更加浪漫,所以按照鲁人的传统来给父母合葬。

这其实涉及到两种礼:周礼和殷礼。

卫国人是殷商后裔,流行的是“离之”,鲁人则是周公之后,流行的是“合之”。

孔子虽是殷人王族之后,但是却觉得周礼更加人性化,于是就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公众号:undefinedundefined

这句话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是在夏礼和殷礼这前两代古礼的基础上损益而来的。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既然殷礼中没有夫妻同穴合葬的风俗,那么周礼中这种夫妻合葬的风俗,很显然就是源自更早的夏礼。

划重点:

夫妻同穴合葬,是源自夏朝的葬礼。

夫妻同穴合葬,是源自夏朝的葬礼。

夫妻同穴合葬,是源自夏朝的葬礼。

那么,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夫妻合葬,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的?

答案是:

长江下游,太湖之畔,七千年前,夏朝中期。

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范围内,江苏吴县唯亭镇东北1公里的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夫妻双人合葬墓。

同样在草鞋山遗址,在第6层中发掘出89座崧泽文化晚期墓葬,年代距今约5300年;其中有发现2座男女合葬墓,都按照男左女右习俗埋葬;其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葬,随葬鼎、豆、壶、罐、盆等。划重点:当时流行的是男性仰身直肢葬,而与男性合葬的女性为侧身葬。

男女合葬的制度从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起源后,很快向北传播到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山东大汶口墓地,共发现有8座男女合葬墓,经过性别鉴定的4座,均为男左女右一次入葬。

男女合葬礼制在后来向西传播,距今4200—3600年前传播到黄河上游的甘肃齐家文化中。齐家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里,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成年男女两人合葬墓。其最常见葬式也是:男子为仰身直肢葬,女子为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

由此可见,男女夫妻合葬的夏礼,大约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夏朝中期开始起源于长江下游,随后在五六千年前向北传播到黄河下游,三四千年前再向西传播到黄河上游,清晰展示了夏文化的流动轨迹,并奠定了后来商周礼制的基础。

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传播路线,昭然可见。

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再一次得到印证:

夏朝始于1.1万年以前的浙江上山文化。一直到距今五千年,夏朝的王都都在浙江。五千年前夏朝的各种礼制和礼器,最早都是在浙江及其周边发现的。

评论列表

啥事
啥事 2
2025-05-02 06:08
网友:上下五千年 嬴政:上下五千年 大禹:上下五千年 轩辕:上下五千年 燧人:上下五千年 女娲:古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