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魏延之法保汉中四十年平安,为什么改用姜维之法后五年就失守了?

219年,汉中之战结束。战后,刘备以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在刘备询问魏延计划时,魏延当众表态:如果曹操自己来攻打,我

219年,汉中之战结束。

战后,刘备以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

在刘备询问魏延计划时,魏延当众表态:如果曹操自己来攻打,我就为大王拒之,如果曹操派大将率军来,我就为王吞之!

本着这个思路,魏延确立了守汉中的方法:实兵守险。

具体做法是:将汉中守军配置在秦岭上的诸外围,凭险而守,拒敌于国门之外。

后来,蜀汉在汉中的配置经过多次调整,汉中都督也数次换人,但魏延的方法一直被蜀军沿用。

王平在兴势之战中,也正是秉持魏延这一方略,取得胜利的。

可以说,魏延的这一方略,保了汉中近40年的平安。

258年,姜维改变了魏延的这一方略,改以“聚谷敛兵”之法。

5年后,263年,曹魏一举夺取汉中,后来一举灭了蜀汉!

魏延之法既然如此有效,姜维何必又要改变?

姜维也算是一位杰出将领,他精心修改的新方略,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保汉中40年平安的魏延之法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三国志.姜维传》

魏延定下的方略,保了汉中40年平安。

而有两点,特别说明了魏延之策的有效性。

1、曹魏对攻蜀格外谨慎。

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弱的。尤其是夷陵之战战败后,蜀汉的虚弱几乎到了极点。

然而,曹魏却对攻蜀十分谨慎。

其实,当然不是曹魏不想要攻蜀,而是魏延之策有效!

对此,曹魏大臣孙资说得很明白。

228年,曹魏群臣曾经提出攻打汉中。

而孙资在反对伐蜀时,说得十分明白。

孙资指出:曹操用兵如神,“察蜀贼栖于岩穴”·后,“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岔,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蜀贼栖于岩穴”,自然就是指蜀军据秦岭之险!如果是像后来姜维一样“听敌入平”,魏军能直入平原,自然就没有什么“蜀贼栖于岩穴”了。

而后来,先后有陈群、司马懿等人,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伐蜀没有取胜机会的言论···

比如,司马懿就在劝曹爽停止伐蜀时指出:蜀军既然控制了秦岭上的兴势,那我军就进不得战,退不得路,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显然,曹魏之所以较少攻蜀,自然也是魏延之策行之有效,充分发挥了秦岭之险,使魏军“知难而退”,不敢轻易进攻了!

而一旦有魏军胆敢攻蜀,结果也是很惨的!

2、稳如泰山的防御作战。

曹魏大举攻蜀,有两次。

(1)、曹真伐蜀。

230年,曹真分道伐蜀。

司马懿出西城,张郃出子午谷,曹真出斜谷,数道并进,名将云集,牛逼哄哄。

然而···

魏军凿道而进,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谷道,连蜀军的毛都没有摸到,就退走了。

魏军之退,其实主要原因是当时天降大雨。

然而,面对名将云集、数道并进的魏军,诸葛亮居然还派魏延、吴懿两进凉州羌中,在外线大破魏将费曜、郭淮等人···

由此可见,面对魏军,蜀军是游刃有余,稳如泰山,还有余力去外围进攻···

(2)、兴势之战。

244年,曹爽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进攻汉中。

当时,汉中兵力不及三万。

一些人认为蜀军兵力太少,应该放弃外围,退守汉、乐二城。

但王平坚持认为应该固守秦岭险要。

王平的部署是:以护军刘敏率军先据守兴势,自己率军为后拒,如果曹爽分兵进攻黄巾戍,王平就要率领千人居高临下,瞰制魏军。

果然,由于蜀军固守秦岭,魏军长时间受阻于秦岭之兴势,一筹莫展,加之运输困难,大量牛马骡驴死在运输途中,运夫号泣于道。

无奈之下,曹爽只好退军。

而费祎率领的大军抵达后,控制了魏军退兵路上的险要,曹爽奋力争山,仅能通过,至于征调来的牛马,几乎死光丢光,损失惨重!

两次抵抗曹魏北伐,蜀军都是游刃有余、稳如泰山,而魏军都是进退困难,根本打不开局面···

这些,都说明了魏延守外围之策是何等的有效!

魏延之法为何如此有效?

魏延之法之所以有效,在于充分利用了地利!

蜀国的力量,远远不如曹魏。

蜀汉要以一州之地与曹魏抗衡,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利。

魏延“错守诸围”之策,充分发挥了这一地形优势。

1、据秦岭山险,可以使魏军兵力无法展开。

曹魏进攻汉中,中间隔着秦岭。

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东西绵延800里,岭南为汉中,岭北为关中。

因此,魏蜀的边界线虽然漫长,但彼此攻伐,可以通行的路只有五条。

一是走子午谷,谷长660里;二是走褒斜道,谷长470里;三是自陇东走散关、故道;四是走武都道;五是自东三郡逆汉水而上···

每一条道,都必须要通过峡谷、栈道,道路狭窄,兵力难以展开。

因此,这就使蜀军能最大限度避免兵力不足的弱点,利用山险完成对敌人的阻击。

2、据秦岭山险,可以加大魏军运输的困难。

无论魏军从哪条道来攻打,都必须穿行人烟稀少的数百里山道···

因此,整个过程中,魏军无法就地缓解粮草问题,只有全靠后方长途运输。

而漫长的补给线,又很容易被小规模蜀军伏击、骚扰。

因此,兴势之战,曹爽进退不得,很快出现运输困难,正是这一情况的表现。

3、魏军退却也不便。

谷道绵长而狭窄,魏军进不方便,退却也不方便。

如果在魏军撤退时,蜀军的预备队抢占后方高地,也能使魏军出现很大的麻烦。

兴势之战时,费祎分兵抢占分水岭、衙陵等处,给曹爽退军带来了沉重打击。

而魏延当初所说的”为大王吞之“,大约也是指如果曹军兵力不多,蜀军还可以以此法重创之!

魏延之法,可以以地形弥补兵力不足、物力不够的劣势,正因如此,可保汉中40年安全。

姜维改变魏延之法的原因

既然如此,姜维为何又要改掉魏延之法呢?

258年,姜维上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汉中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认为:魏延的方法,防御敌人是问题不大的,但是没有什么大利可得。

因此,姜维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惫。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畛敌之术也。——《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之法,立足于在防御中歼敌。

但实际上,姜维之法,同样也是要利用地形。

姜维提到,魏延之法,“虽合《周易》重门之义”,说到了点子上。

蜀汉立国,在地形上,靠的是“重门”之险。

所谓“重门”,指的是秦岭、汉中阳平关两道门户。

魏延之法,是直接把魏军阻挡在第一重门之外。

姜维之意,是把魏军引到第一重门与第二重门之间,然后关掉第一重门,关门打狗!

这个策略,主动把“双保险”中的一个“保险”拿出来做诱饵,拿着国防来开玩笑,自然是弄险之举了!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以此时魏蜀之间的国力对比,姜维想要搞一点“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也不算有特别大的问题。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该不应该冒险,而是冒险为什么会失败?

如果组织得好,“高风险,高回报”也未必不能得利。

然而,从一开始,蜀汉的组织就走样了!

变样1:主力转移

以姜维的计划,“有事之日,以游军并进以伺其惫”,野战兵团要迅速抵达战场,投入战斗,疲惫敌人。

这就要求一旦汉中开战,蜀军的野战兵团必须迅速进来!

其实,早在蒋琬、费祎时期,由于补给压力太大,蜀军野战兵团已经离开汉中,驻扎在涪县了。

虽然涪县距离汉中距离较远,但毕竟一路都是自己的地盘,蜀军野战部队要驰援汉中,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的。

然而,262年,姜维因担心黄皓的迫害,率领野战兵团驻扎到了沓中。

沓中,东距汉中也是千里之遥,从距离上说,没有比涪县远多少。

但是,沓中靠近魏蜀前线,尤其靠近老对手邓艾兵团。

因此,姜维大军,很可能会被曹魏西线的邓艾兵团牵制住,从而难以迅速回救!

而一旦姜维被牵制住,那“以游军并进以伺其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那时,进入汉中平原的魏军,就可以以绝对优势兵力攻破蜀军在汉中的关键据点,尤其是阳平关!

如此,因为蜀汉的内部矛盾,姜维的计策,从一开始就走样了!

变样2:关键据点未得到加强

262年冬,姜维察觉到魏军将有伐蜀之举,遂上表后主,建议增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口,廖化加强阴平桥头。

阳安关口,在汉中防御的关键;而阴平桥头,则是姜维大军迅速机动入汉中的关键通道。

以张翼、廖化这样的名将加强这些地方的防御,既能加强汉中的防御力,又能确保姜维大军迅速机动回援。

可以说,姜维的洞察是敏锐的,而其他部署也很得要领。

然而,黄皓相信鬼巫的话,认为敌人终究不会来进攻,就让后主扣住此事,因此群臣无人知道这一情况!

如此,姜维之策,最关键的两个点,都没有得到加强,风险等级进一步上调了!

而这,是致命的!

变样3:叛将

即便如此,姜维之策,仍有机会。

一开始,蜀军似乎克复了各种困难,争取到了有利局面。

1、姜维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迅速回援汉中。

开战后,邓艾迅速兵分三路进攻姜维,企图牵制住姜维;又有诸葛绪率军抢占阴平桥头,企图截断姜维回援汉中之路。

而当廖化抵达阴平时,诸葛绪已经控制了阴平桥头,截断了姜维入汉中之路。

然而,姜维毕竟是姜维。

姜维一边应付邓艾等人,一边佯装攻击诸葛绪侧后,在成功调动诸葛绪后,迅速机动,从阴平桥头通过。

如此,姜维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击的情况下,巧妙机动,顺利回援,完成了有战略意义的机动。

而实际上,姜维回援汉中的效率,比当年兴势之战时费祎从涪县抵达汉中前线要高得多!

2、汉、乐二城坚守。

而在汉中的防御作战中,蜀军一开始也打得很好

当时,汉、乐二城,各只有5000人把守。

但是,钟会先后攻打二城,皆没有得手!

汉、乐二城,是诸葛亮时期修建的。

而阳安关,其防御力和兵力比汉、乐二城更强。

显然,汉、乐二城能够坚守,那阳安关也没有理由守不住!

3、叛将,导致满盘皆输!

如果当初姜维的建议得到采纳,老成而有威的张翼能来坐镇,那阳安关是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然而,此时,张翼来没有抵达。

主将傅佥威望不足,而副将蒋舒更是对蜀汉已经心怀不满。

结果,蒋舒假装出城迎敌,迎魏军破城,傅佥战死,阳安关破!

而阳安关有大量蜀军囤积的物资,这下全让魏军缴获了!

如此,因为出现叛将,阳安关丢失,姜维“聚谷敛兵”之策已经失败了!

汉中失守

阳安关既失,汉中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了!

阳安关,是汉中通向蜀中的门户。

现在,姜维的任务已经不是回救汉中,而是要阻住魏军长驱直入蜀中了!

因此,姜维的野战兵团,只有退守剑阁,以确保蜀地。

如此,姜维之策,彻底失败。

“聚谷敛兵”。“聚谷”?阳安关的“谷”,已经成了魏军的军粮。

“敛兵”?姜维大军进不得汉中,汉中只有汉、乐两座孤城,各5000兵了。

姜维的“聚谷敛兵”之策,看起来已经失败了。

然而,即便到这个时候,要保汉中,姜维仍然有一线机会!

一来,由于姜维坚守剑阁,魏军长期在汉中补给困难,已经在考虑退军了。

虽然攻蜀魏军有十八万之多,但是,魏军很难长期在汉中驻扎强大兵团。(汉中农业仍然没有恢复,而魏军从关中等地运粮过来压力仍然很大)

如果魏军主力撤走,那主力得以保全的姜维,仍然有机会夺回汉中。

二来,汉、乐二城,还坚持了很长时间。

直到蜀汉灭亡,钟会抵达涪县,守汉城的蒋斌才前去投降。

因此,如果魏军主力撤走,外有姜维兵团,内有汉、乐二城,蜀军确实仍有机会重新夺取汉中!

然而···

接下来,姜维没有等到属于自己的时刻。

他等来了邓艾的时刻!

邓艾偷渡阴平,后主投降,蜀汉灭亡了。

可以说,到蜀汉灭亡,汉中才说是真的失守了···

魏延之法,保了汉中40年平安。

然而,姜维在蜀魏实力进一步悬殊的情况下,企图“加杠杆”,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结果···失败了。

越是市场不好的时候,越是有很多人要加杠杆,宣称“大家都害怕的时候才是有机遇”。

这个不好说什么,祝他好运吧,“富贵险中求”,不失为一种追求。

越是自己执行力出问题,内部问题严重的时候,也越是有人要“加杠杆”。

这个也不好说什么,祝他好运吧,运气爆棚了确实能“暴富解千愁”。

然而,行情也不好,内部也不佳,这种时候,就真的不要再加杠杆了···

如果你一定要加。加之前问一句自己:你自比姜维如何?

如果自己一堆问题,内部执行力都不行的时候,还要加杠杆,那就不智了!